第五十五章 被困(下)(1 / 2)
却说皇帝将户部主事投到天牢,也不发兵驰援山西,张濯无计可施。赵丰熙和谢余宽受了廷杖,刚能拄拐走路,又得讯户部主事被下到大牢,二人激愤无比。赵丰熙见朝庭不发兵解大同右玉之围,怒不可遏,他颇有骨气,自来不惧生死。当下和谢余宽商议,不能将张濯拖连其中,就二人打头,以死上谏。谢余宽道:“赵兄所言,深合我意,大丈夫死则死耳,有何惧哉?且是为国上谏,死得忠义,当效仿户部主事大人,做个死谏之臣,留名千古。”
二人计妥,又来到左顺门,这一次并不叫骂施老贼,只反复喊一句:鞑靼兵围大同右玉,请圣上出兵。这二人皆是硬汉,杖责不怕,牢狱不惧,就是杀头,正合心意。二人中气颇足,高声叫嚷,叫得皇帝心烦意乱,便思召见二人。司礼监掌印太监郑同奏道:“万爷爷,得左平礼真人禀报,九转金丹已经炼成,陛下须即刻服用,然后打坐三日,完全吸收其药效,日后便能长生不老。”
皇上龙颜大悦,说道:“快取金丹过来,让朕服用。”郑同道:“启禀万岁,您服了金丹,须得静心修练,左顺门外二位大人,日夜嚎叫,搅扰陛下清修,恐药效吸收不足,万岁爷便不能练成大罗金仙之体。”皇上闻言大怒,说道:“传旨,将二人廷杖一百,若敢再来嚎叫,杖死为止。”郑同大喜,领锦衣卫前来,又掀翻赵谢二人,开始廷杖,打到三十杖,谢余宽死去,赵丰熙挺到七十杖,一命呜呼。郑同见二人丧命,高兴不已,骂道:“呸,不知死活的狗奴,连圣上清修,也敢搅扰,死有余辜。”自回去复命。
众言官见廷杖打死赵丰熙和谢余宽,痛苦不止,哭毕商议须得替赵谢二人讨回公道。当下由杨新正领头,这杨新正,乃京师第一文胆,才华名震天下,以状元公入仕,为当世贤臣,现任正三品大理寺卿一职。杨新正率领一班文官,来到左顺门,先痛哭,哭赵谢二人,哭完,再骂,骂二施奸贼。
皇帝服了金丹,又打死嚎叫的赵谢二人,宫里一片静寂,正是打坐入定的佳境。心头高兴,刚刚坐下,听得左顺门哭声震天,再也静坐不住,怒道:“何人敢扰朕清修?”郑同道:“是大理寺卿杨新正杨大人。”皇上大怒,说道:“传旨,将杨新正廷杖一百,余者各杖四十。”郑同领旨,欣喜不已,正要下去传旨,冯仁木跪下奏道:“万岁爷,杨大人是天下文人之首,若将其打死,恐天下士林怨声载道,腹诽心谤,尚请圣上三思。”皇帝沉思有理,说道:“也罢,杖四十,余者杖二十。”郑同领旨施行。
杨新正虽是文人,但平素为人谦和,对厂卫阉党并不鄙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故而执杖的锦衣卫手下留情,虽然打了四十杖,却比其它文官挨二十杖要轻,居然自己穿好裤子,还能走路回家。杨新正回到家中,怒不可遏,当下写了辞呈,交到内阁。众文官受了杖责,心头怨恨,原本不想辞官的,见杨新正领头,一怒之下,辞了,不想做官再挨杖责。
翌日内阁收到百官辞呈计有:九卿三十一人,翰林二十四人,给事二十人,御史三十八人,诸司郎官及吏部十五人,户部三十八人,礼部十三人,兵部二十一人,刑部二十九人,工部十八人,大理寺属十六人,且尚有数十封不及开阅,约近三百人。施明宗瞧得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处理。如果将这三百人辞呈受了,京师各大衙门,恐无人当值,朝庭号令,也无人颁行。可见奸贼党羽虽多,毕竟好官更多。
施明宗无奈,只得带了施三才写好的青词,来到西苑找皇上商议。皇上看了青词,见词句精练,词意深邃,写得不错,颇合圣意。当下面色和悦,说道:“爱卿青词,近来大有长进啊。”施明宗道:“老臣回家,日夜恭祝陛下修成大罗金仙仙体,能享万寿无疆,长生不老之福,更可千秋万载,一统江山,故而勤奋攻读祈祷,为圣上略效犬马之劳。”
皇帝闻言,龙颜大悦,说道:“爱卿苦心,朕甚是感动,特赐卿‘忠勤敏达’金印一枚,以咨褒奖。”施明宗大喜,五体投体,山呼万岁谢恩不已。皇帝有了青词,挥手让施明宗退下,自行摇头品读。
施明宗本想和皇帝商议百官请辞之事,得了金印,未及开口,便让自己退后,心头苦恼。他素来善拍马屁,熟知皇帝秉性,自然不敢多言惹怒,只得悻悻退下。张濯在文渊阁等了半天,施明宗方慢腾腾回转。张濯急道:“首辅大人,圣意如何?”施明宗叹道:“圣上说辞便辞罢,着即再选官员补上就是。”张濯大惊,道:“首辅大人,此事非同小可,你要三思而行啊。”
施明宗道:“幸得老夫还有五百门生,可以充任,若再有五百人辞官,老夫也无计可施。”张濯闻言,冷汗直流,只得急忙退下,找冯仁木商议对策。冯仁木闻言,毫不惊慌,反而哈哈大笑,张濯惊道:“冯公公,三百清正官员被一朝铲除,天下尽归施贼一党,国兴无望,你因何发笑?”
冯仁木笑了半天,眼角泪溢,就用衣袖擦拭,然后喜道:“我的张阁老大人,施贼如此行事,离死不远矣。”张濯不解道:“请公公勿打哑谜,快挑明了说来,省得我焦急。”冯仁木道:“阁老,你跟随万岁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