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部分(2 / 3)
所以忍受公孙长奚落调侃,缓兵之计而已,实冀大枭赶快带大将军或者上官子婉前来助阵罢了。
孰料,公孙长冰雪聪明,不上其当,利用话头口角相激,使其不得不动手。
然则,公孙长此番作为,早打定除掉三枭的决心,只是不愿背后出手伤人而已。
而今,眼见二枭拼力一搏,倒激起了年轻人的万丈豪气。
自出道以来,公孙长从未主动伤人,几次出手,无非都是情非得已,迫于无奈。
目下,二枭作为,看来要痛下杀手了。
尧山三枭,在江湖上闯荡数十年,绝非浪得虚名,当下虽只有二枭,又是全力死磕,莫说一般武林中人,就是掌门宗师,似狂人袁者,亦不敢轻视马虎,稍有闪失,亦会非死即伤。
然而,当下所博之人,既非一般江湖人士,亦非掌门宗师,更非什么狂人袁者,而是千年不遇的武学奇才公孙长。
难道公孙长就是神人?无人能敌吗?
当然不是,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
公孙长的武学修为,当然不能天下无敌,天下无敌只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只是武学一道有其自身规律,若能掌握这个规律,即可立于不败之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公孙长在冥冥之中竟暗合了这个规律。
自古以来,武学以内修心法为重,这是根基,是根本。
武术套路招式只不过辅助内力发挥,或者弥补内力不足的方式罢了。
就公孙长本人而言,他自小精修上乘武学《达摩心法手记》,心无杂念,神无旁骛,终有大成,实乃天意所归,奈何人力所及?
难能可贵的是,公孙长没有修炼任何武学套路招式,这正给他留足了自我发挥自我展示的超大空间。
武术套路招式有固定的模式步骤,虽在一定条件下可收奇效,但到一定的高度,也只会成为修习者的一种负累,一个枷锁,会禁锢修炼者潜在机能的最佳发挥。
故而,武术招式有高低之分,而自身潜能的无穷发挥实则无可限量。
所以,无招胜有招。无招者皆为招,招无穷尽,有招者招可数也,招尽技乃穷。
武学一道,首在强身养性,次在制敌防身。以武学逞强斗狠实属悖论,不可取也。
公孙长正契合了武学真谛:内修厚而外无羁绊者,道也!
眼见,二枭杀招突袭,不见作势,公孙长身形跃起,限于暗道高度,整个人背贴暗道顶部石壁,二枭招式落空。二枭随即变招,一记冲天拳直击倒贴顶壁的公孙长。公孙长脚跟用力,身体紧贴岩壁,倒飞三丈,飘然站定。二枭拳风扫处,大小石屑哗啦啦散落暗道之内。
如此,三人在暗道之中,你来我往,瞬间交手三十余招。
公孙长穿梭游斗于拳掌之间,并未出手,他在寻找机会,一举制敌的机会。
二枭自发功时,即已抱定必死之志。
出手狠毒,招招致命。
功力更是运足十二成,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暗道之内,拳风激荡,杀气弥散,凶险无比!
然而,公孙长虽未出手,仅限于格挡闪躲,却收到了以外的效果。
试想,三枭成名数十年,凶狠歹毒,无恶不作,武林之中,谈之色变。
声名狼藉,臭名昭著已不能述其万一。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其功力非凡。
然则眼下对付一个毛头小子,寸功未建不说,更可气的是对方竟不还手,似故意挑逗一般。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枭顿时烦躁起来。
心气浮躁,急于求成,正是高手对阵搏杀之大忌。
世间万物皆有成道,欲速则不达。
上官风的翻手印,虽然霸道,但其先天性的缺陷随着对阵的持久而愈发明显,那就是内力的巨大消耗。
翻手印的威力在于迅猛快捷,讲究伤人于须臾。
第三十七招。
二枭卯足功力,力贯双拳向公孙长胸腹交错击出。
四拳击实,便是铁打铜浇亦会粉身碎骨。
然而,场上情形尽落公孙长眼底。
二枭此番进攻已是全力出击,中途变招实属不能。
待拳风将要触及自身时,公孙长腾身跃起,两腿展开,二枭四拳穿档而过。
二枭觑准时机,全力一搏,眼前竟失去了目标,尚未明白过来,又听“咔嚓!砰“的声响,此后便无知觉。
原来二枭击空,公孙长正在头顶,身形下落途中,瞄准二枭颈部,左右开弓,似双风贯耳之式,去赵武福左颈,晋东阳右颈,同时内砍,二枭颈部同时发出“咔嚓”的断裂之声,而后,二枭二头颅相撞,头骨碎裂发出“砰”的声响。
公孙长落地,和二枭隔二尺余,六目相对,公孙长依旧面带笑容,二枭眼睛似乎转动一下,好像尚有疑问要问明白,只是未及出声,已然后仰倒地,一命呜呼。
倾之,名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