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 (2)(4 / 6)
人,面对匈奴三万大军,转战千里,弹尽粮绝,赤手空拳同敌人拼搏。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现在虽然被匈奴抓了,但是他的战绩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死一定是还想再为朝廷立功。”
司马迁的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但是愤怒的汉武帝听不进去,反而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开脱,一气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当时的酷吏杜周接收司马迁的案子,用遍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始终没有让司马迁认罪,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认为做臣子的说句话就要被治罪,哪有这个道理。不久,有消息报告汉武帝,说李陵在匈奴带兵训练,准备攻打汉朝。汉武帝这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处死了李陵全家,连带把司马迁也判了死刑。
根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可是父亲交代的事情还没做完,悲愤之下只好选择接受腐刑。其实,李陵当时并没有向匈奴投降。事实上,李陵在匈奴杳无音信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打算抢回李陵。公孙敖胆子小,到了匈奴后无功而返,又怕武帝责备,就撒了个谎说:“听说李陵在那边训练匈奴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这才大怒,下令斩杀李陵母亲、李陵弟弟及妻儿。而当时确实有一个汉人替匈奴训练士兵,但是他叫李绪,是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汉都尉,公孙敖张冠李戴害死了李陵一家,也害惨了司马迁。
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李陵受匈奴单于的委托去劝苏武,于是举办了一场酒宴,李陵给苏武斟满酒,劝苏武“好汉不吃眼前亏”。苏武很感动,但是他仍然拒绝了李陵的邀请,说:“我深知老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但现在你的处境不同过去,是非功过,也只好由人们去评说。但是我决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李陵听苏武说完后,长叹一声:“比起苏君来,我简直如粪土一般。”说罢,热泪纵横,起身吟唱了一首《别歌》。后来苏武远赴北海,李陵还送了他一些牛羊,并时常提供衣物食品至北海,接济苏武。后苏武归汉,苏李泣别,夷灭三族的耻辱,致使他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成为一个异乡人,他充满国仇家恨的一生也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原型。
再说回来,司马迁接受了腐刑后痛不欲生,几次想要自杀,但是他又想,周文王被关在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被困在陈蔡,后来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留下了《离骚》……这些故事激励着他完成父亲的遗愿,最终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太史公的使命,写出了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史记》。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汉武帝时期,不仅出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有司马相如和东方朔这样的文学巨匠。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他年轻时好读书、学击剑,因仰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在汉景帝时期任侍从郎官。司马相如最被人熟知的大概就是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了。成为武骑常侍后,司马相如发现自己并不受重用,于是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正好临邛县有一个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刚刚成为寡妇,才貌双全的卓文君带着婆家“终身守节”的叮嘱回到娘家,因为心情不好,常常弹琴抒发内心的忧伤。
临邛县令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做客,王吉的妹妹王锦与卓文君交流琴艺时,将司马相如为梁王写的那首《子虚赋》给卓文君看,卓文君读后赞叹不已,听说司马相如官场失意顿时心生感慨,提笔写了一篇《读子虚赋》。司马相如正跟王吉喝酒,忽然王锦进来献上一篇《读子虚赋》,司马相如看后连连称赞。之后司马相如写出了《凤求凰》献给卓文君,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很感动,觉得嫁人就要嫁给司马相如这样的,但是这会儿司马相如只是个门客,既没钱也没社会地位,卓王孙坚决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并且很快就给卓文君找好了夫家临邛富商程郑之子。结果卓文君脾气比较倔,坚决不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跟司马相如私奔了。卓文君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跟司马相如私奔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她又回到了临邛老家,并且开了个酒肆,自己当老板娘,卓王孙看不下去了,最后才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应该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得以流传,是因为司马相如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子虚赋》成为司马相如的敲门砖,这篇文章后来被汉武帝看到并大为赞赏,立马召他进京。到了皇帝跟前司马相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武帝读完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侍从郎。
公元前135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司马相如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年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受到当地贵族和百姓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