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 (1)(4 / 11)
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响应刘林。刘秀虽然刚来河北不久,但是也得到了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的儿子耿,他很爽快地对刘秀说:“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把这两个郡的兵马集中起来,邯郸根本不足虑。”不久更始帝派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一起协助刘秀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
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这正好给了刘秀一个锻炼的机会。他在河北认真考察官吏,按其能力的高低分配财富的多少;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衔。刘秀深受官民欢迎,甚至竟相持酒慰劳。在河北期间,刘秀还粉碎了一起假冒汉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其中就有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刘秀在清理缴获的资料时,发现了很多官吏与王郎勾结一起诋毁自己的材料。要是按这些材料提供的线索加以追究,必然会有一大批人受牵连。于是刘秀把王郎的部属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一把大火将这些材料烧掉。并说,这样做是为了“令心怀不安的人放心”。
刘秀在河北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更始帝见刘秀的影响越来越大,便派使节赶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放下手里的任务,与那些有功的将领一起到长安去,同时派尚书令谢躬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并监视刘秀的动向。刘秀明白更始帝的意图,于是他便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应诏去长安。不久,刘秀派吴汉斩杀谢躬,其兵马也收为己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官名)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刘秀手下的吴汉、耿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
公元24年秋天,刘秀集中兵力,先后在馆陶等地击败并收编了铜马、高湖、重连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至此,河北一带大致平定。
再说这刘玄,迁都长安之后,虽然对如何治理国家并没有经验,可享受生活很拿手。史书记载,刘玄在长安整日不理朝政,沉湎女色,每天与众多妇人在后宫中奢宴淫乐。更夸张的是,刘玄因为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居然让一个侍中冒充自己坐在帷帐内与文武大臣议事,一来二去底下的大臣觉得有点不对劲,对刘玄便更加不满。这还不算,刘玄下令残杀那些当年扶持他坐上王位的人,不仅不虚心听取大臣的进言,还滥授官爵,所用非人。于是,绿林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刘玄又纵容绿林军在长安烧杀抢劫,很快便大失民心。
刘玄这个“更始帝”的位置本来就坐得不稳,加上他上台后只顾享乐,并没有为百姓谋福利,为稳定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更始政权很快便摇摇欲坠。就在这时,赤眉军卷土重来,于公元25年六月另立汉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改年号为“建世元年”,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文化水平稍微高点,出任御史大夫。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但是,干掉了刘玄并没有改善赤眉军的处境。
推翻更始政权后,樊崇本该一鼓作气消灭剩余绿林军,但是他却急于论功行赏以至于贻误战机,没有占领战略要地,这给刘秀的后来居上创造了机会。
刘秀听说更始帝被杀,立即派将军邓禹率精兵两万向关中一带进发,选定北据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势险要、财物富实的河内郡作为大本营。他任命文武兼备的寇恂为河内太守,冠以“行大将军事”的御号。他向寇恂交代任务说:“从前汉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把萧何留在关中,现在我让你留在河内。你的任务,是像当年的萧何那样做好后勤工作,训练士兵和战马,阻挡其他军队到这块地盘上来。”
处理好前线,刘秀又在孟津部署重兵,准备拿下洛阳。一切准备好之后,刘秀打道回府。一路上,将领们纷纷给刘秀建议,要他称皇帝,刘秀拒绝几次后,将军耿纯强烈建议他称帝,但低调的刘秀始终只是答应“会考虑”。到了高县,刘秀召回在洛阳前线作战的将军冯异,向他询问天下形势。冯异是当时刘秀最亲密的伙伴,陪同刘秀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刻,他经常劝刘秀做争夺天下的思想准备。冯异不争功名,但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因此刘秀才召他来询问。冯异回来后告诉刘秀,更始皇帝的败局已定,宗庙社稷的问题就看大王你了。于是,公元25年,刘秀在鄙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北)筑起坛台于六月初六登台祭告天地众神,当了皇帝,改元建武。
此时的汉朝四分五裂,出现了“帝王满天下”的情形。除了被杀死的更始皇帝刘玄之外,还有赤眉军所立的刘盆子皇帝、东方皇帝刘永、蜀中皇帝公孙述、舒城皇帝李宪、匈奴立的皇帝卢芳、燕王彭宠、齐王张步、海西王董宪、楚黎王秦丰等。这些人各据一方,自立为王,互相攻城略地,战争频繁,连年战火令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边赤眉军进攻长安后,遭到了关中地区地主豪强的反抗,使长安粮食供应出现了短缺,赤眉军没有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豪强获取军粮,无奈转移甘肃一带,后遭遇大雪,许多士兵冻死,又遭到西州大将军隗嚣的袭击,无奈返回长安。当时长安又发生了大饥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