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 (1)(8 / 11)
体本来就有点不好,加上耿舒在军中制造流言蜚语,急火攻心,猝死在壶头山军中。可是,就这样马援也没能躲过梁松的报复,他仍然向刘秀上书,说马援不仅指挥不当、吃喝嫖赌,还贪得无厌,一路上抢掠大量的金银珠宝,用马车拉着走。其实,这所谓的“金银珠宝”是马援常吃的用来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的一种野果。
但是刘秀看后,恼怒万分,下令夺了马援的封爵。马援的家人不知哪里得罪了皇帝,惶恐不安。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在原来准备好的坟地,而是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马援的同事朋友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场景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
公元57年,刘秀去世后,明帝即位,他为马援进行了“平反”:一是严惩梁松;二是为马援建庙修墓;三是亲自题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四是将“马革裹尸”谱上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要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
公元60年,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汉明帝在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椒房之嫌,没画马援。
公元74年,马援夫人去世,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公元78年,汉章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册封,谥马援为忠成侯。
光武改革,柔术治国得民心
公元36年,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后,着手准备重建被打乱的社会秩序。
与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刘秀在成功坐上王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有功之臣进行赏封。刘秀的皇位是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这浴血奋战夺取而来的政权如果不抓牢固一点,是很容易出现裂痕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常年征战造就了一批武力英雄,刘秀深知他们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但是治理国家更需要的是政治手段,并且当时很多武将自恃功高,根本不理会上司的命令。因此,为了巩固皇权,避免胜利果实落入旁人手中,刘秀选择了“退功臣而进文臣”的方法,即赐予功臣们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
分封的具体规则由郎中冯勤负责,他按照每个人的功劳大小,决定其封地范围、远近和土地肥沃程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详细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就好办事,刘秀根据这个方案一次性封了几百位功臣为列侯。受封的人数虽然多,但被封列侯的食封数量却并不大,封地最多的只有四个县,最少的只有几百户。此外,除了邓禹、李通、贾复三位大将可以参议国家大事之外,其余列侯大多数均无权参议国事。封完功臣之后,刘秀还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格一些,最好能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顺利地把爵位传给子孙。”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重用大批文吏。他认为文吏们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
公元30年,刘秀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朝廷实行“征辟”制度,即下诏特征用某人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选择人才做幕僚,这样方便各地的人才得到良好的利用。虽然当官看起来变得容易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毛遂自荐”的,选官有条件限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识,是通经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种法令,能熟练地依法办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干,遇事不惑,能独当一面。各地官吏在选择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如有违者,必将依法治罪。
刘秀为人宽厚仁慈,他在治国方面恩威并施,实行以柔术治国,宽民众,而对官吏严。除了控制武将的力量,刘秀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限制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减少了合并了四百多个县,这样一来行政人员也减少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
东汉初年,刘秀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还进一步予以加强。这三套监察机构是:御史台有侍御史十五人,负责察举官吏违法事件,接收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释法律条文;司隶校尉有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违法官吏,他们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监察权力很大,“无所不纠,唯三公不察”;州刺史全国分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他们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驿车,巡行全国各地,他们每年八月出巡,调查各地有无冤狱,同时考察各郡县官吏政绩,并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汇报,并根据政绩好坏,决定升迁或罢免。刘秀对巡察制度非常重视,授予他们很大的权力,正是由于刘秀加强了监察制度,对违法官从严处置,从而保证了皇帝的权力和意志能够得以实现,这对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武帝为了吸引人才,曾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