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石堡古塞(下)(2 / 2)
年老昏聩,偏信奸佞。将军是我大唐的基石,如果将军站出来举义除奸,俶愿追随左右。”
王忠嗣举手示意李俶不要再说,沉默半刻后对李俶说:“郡王可能觉得王某太过愚忠。如果臣真是愚忠之人,此刻已命犬子将您拿下,一并押回京城。朝中大臣或说王某潜身缩首、畏惧敌酋,或说王某佣兵自持,欲奉太子,臣不想辩驳。臣有一言,请郡王记住:太平之将,但当抚循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
李俶知道自己错了,此刻的李俶终于体会到王忠嗣,这位身处太平盛世的一代名将内心的孤独。
王忠嗣继续说:“臣不能成为另一个安禄山。如果臣此次回京遭遇不测,请郡王代为照顾两位犬子,臣愿足矣。对于安禄山,请郡王尽力劝说陛下,削其兵权。如果陛下执意不听,郡王应早做准备。”
李俶:“王公心如明镜,日月可鉴。为今之计,只有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王忠嗣叹道:“倘若天意如此,臣无怨尔。”
“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帅的功绩与士兵的生命、个人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定两者孰轻孰重,王忠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沧海横流,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王忠嗣的选择证明,他是大唐帝国真正的将军。李俶心中百感交集,王忠嗣一生尽忠职守,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绝不会做出叛逆之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有王忠嗣威镇河陇,安禄山又怎敢兴兵造反。
王忠嗣定了定神,唤来王震、王霆,命两人今后跟随李俶左右。王震、王霆面面相觑,怎奈父命难违,两人不敢提出异议。
第二天,王忠嗣、董延光和边令诚启程返京,李俶、哥舒翰、李光弼出城送别。
王忠嗣刚回到长安便被打入天牢,连李隆基的面都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