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五十四章 收复河北(上)(1 / 2)
更新时间2012-9-15 21:48:46 字数:2193
李光弼率四万唐军主力从信都南下,行至东漳水上的野水渡,与史思明的燕军隔河相对。东漳水本是漳河支流,进入秋季后久旱无雨,河水水深只没过膝盖。
两军隔河相持了一天,李光弼下令将中军大营移到野水渡北十里的石牌镇,命令部将雍希颢率所部一千兵士留下守卫渡口营地。
李光弼临走时特别嘱咐雍希颢:“史思明帐下有两员骁勇难挡的猛将,一个叫高庭晖,一个叫李日越。今夜,史思明必然派其中一人前来劫营。我现在去石牌镇,你们在此等候。叛军如果前来,你们无须跟他们交战。叛将如果询问本将,你可照实回答。叛将要是投降,就立刻带他来见我。”
雍希颢自然不明白李光弼的意思,心中嘀咕:看来这李光弼人还没老,脑子就糊涂了,敌将既然骁勇难挡,怎么可能仗还没打就乖乖投降。雍希颢不便多问,只得遵命。
当夜,史思明果然召来帐下悍将李日越,命其率五百精骑前去野水渡劫营。
史思明告诫李日越:“李光弼善于守城,不善野战。如今唐军驻兵于野外,要活捉李光弼有如探囊取物。你今夜率五百精骑前去劫营,务必将其擒来,若擒不到,你也不必回来见我。”
李日越率军涉水过河,来到唐军大营外,见唐军早有准备。李日越立马喝问道:“李将军在何处?叫他出来答话。”
雍希颢回答:“李将军昨夜已将中军大营移到十里外的石牌镇!”
李日越继续问:“营里有多少人?”
雍希颢据实而答:“一千人。”
李日越又问:“将领是谁?”
雍希颢报上自己的名字。李日越沉吟良久。
见燕将没有回答,雍希颢随即反问:“将军姓李还是姓高?”
李日越回答:“姓李!”
雍希颢笑着说:“想必是李日越李将军,末将久仰将军大名。李光弼将军临行前嘱咐末将,知将军平素忠心耿耿,为形势所迫方才跟随反贼史思明,末将奉李光弼将军之令在此迎候将军多时。”
李日越见雍希颢并无敌意,又很理解自己的处境,想起临行前史思明“捉不到李光弼就不必回来见我”的话,对部下说:“今夜捉不到李光弼,就算抓了雍希颢回去,大家还是难逃一死,不如向唐军投降。”
李日越的部下纷纷表示同意。李日越命将士放下手中兵器,五百燕军骁骑向一千唐军步兵投降。
雍希颢出营相迎,并按照李光弼先前嘱咐,带着李日越前往石牌镇的唐军中军大营。
李光弼见到李日越,亲手将佩刀和混天镋交还李日越,命其继续统领所部骑兵。
李日越见李光弼对其推心置腹,十分感动,自告奋勇要写信劝好友高庭晖来投。
李光弼笑着对李日越说:“不必了。不出三日,高庭晖自会率兵来投。”
过了三天,高庭晖果然率部来投。
李光弼将李日越和高庭晖留在身边,命二人继续执掌兵权。李光弼奏请朝廷赦免李日越、高庭晖先前之罪,分别授予左右领军卫将军官职。
唐军众将对李光弼不费一兵一卒,就收降了史思明手下两员猛将,百思不得其解。
李光弼为众将解惑:“史思明说我只会守城,不能野战。我命大军进驻野水渡,史思明以为我进了圈套,必然派遣勇将来偷袭。因为我及时离开,李日越找不到我,自然不敢回去交令,除投诚之外无路可走。高庭晖的才智和骁勇都胜过李日越,见李日越在我这里受重用,必然率部来投。他们当初跟随反贼史思明,实在是形势所迫,并非真心。”
众将听了李光弼的解释,无不叹服。
燕军未战先损两员猛将,军心动摇。史思明又急又气,下令全军退守贝州州城清河。清河位于东漳水、永济渠之间,易守难攻。李光弼没有率军兵临清河城下,派人在东漳水上搭建三座木桥,供大军通行。
李豫率领两万唐军沿永济渠向西进军,收复历亭,兵至武城。
朱希彩博平兵败后,率军撤到武城。俗话说冤家路窄,退守武城的朱希彩再次与李豫、白孝德相遇。朱希彩见识过白孝德、郝廷玉之勇,龟缩城内,不敢出城迎战。
李豫下令,命李择交、王震、王霆、白孝德率军攻城。
唐军在武城城下与燕军激战两日,朱希彩心生畏惧,连夜弃城西逃,唐军收复武城。
仆固怀恩率领豹骑从恒州南下,长途奔袭两百里,收复清河西面的巨鹿。唐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对贝州州城清河形成合围之势。
史思明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六千渔阳铁骑身上。渔阳铁骑是史思明帐下最精锐的部队,直接听命于史思明,这支骑兵在与奚和契丹的交战中曾经百战百胜,令敌人闻风丧胆。
史思明亲率渔阳铁骑,出城袭击唐军在城北的营地。
李光弼早有准备,命帐下大将,骁骑将军李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