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悄然无声。 (1)(6 / 11)
先生这件事一点风险都不会有,他大可以人不知鬼不觉地潜回京城,根本不必在大街上敲锣打鼓地向所有人宣布。
但是下一个命令就要命了。赵匡胤决定要派一个人先回京城,直接去见三位当朝大宰相以及城防司令韩通,甚至直接向太后和小皇帝摊牌——告诉这些人新的皇帝已经产生了,你们的身份现在也都要变一变!
想想看,这种事以前有人干过吗?似乎是有过,比如李世民在上早朝的时候干掉了大哥和三弟,然后自己不好去见父皇李渊,派了杀人助手尉迟恭去见老爹。可那到底是家务事,而且李世民也没说要把老爹如何怎样!
可是现在这个人,却得自己一个人赶在造反的大队人马前面,单枪匹马地进京,向以前的君主说你现在马上从金銮殿上给我滚下来,那已经不是你坐的地方了……你信不信皇帝就算砍不了后面的新任皇帝的脑袋,也一样先砍了你?
而且说实话,现在赵匡胤的手下,还没听说过谁有尉迟敬德那样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胆量。
太难了……这时候,赵匡胤把目光转向了一个非常年轻的低级官员,在此之前,此人默默无闻,从未在任何事上出头露脸。他叫潘美,时任客省使,也就是负责全国信使、宴赐、四方进奉这方面迎来送往的小差使的官。
大伙儿看着潘美,有人觉得悲哀,有人则露出了微笑。此时人人清楚,大家都在一场残酷的围猎行动之中,谁都想当猎人,可也终究得有去死的野兽!很好,看来潘美就是那第一个去送死的。
但是历史证明,潘美后来得享大名,绝非幸致。此人胆识超卓,今天这件事之后,他又孤身一人,深入敌境,做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壮举!这时潘美欣然领命,他纵马狂奔,直奔四十里开外的都城开封。
一路疾行,潘美进入开封的时候,后周君臣还没有下早朝。潘美昂然上殿,向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宣布赵匡胤已经兵变称帝,此时正在回程的途中!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奇变突生,猝不及防……当时在曾经是柴荣设座议事的大殿之上,唯有一片死寂,历史记载,最大的一个举动就是首席宰相范质突然伸手抓住了身边的另一位宰相王浦的一只手而已。
他愤然大叫——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
这句话一点回应都没有得到,王浦咬紧牙关一声不出,事后才知道他是在忍疼——范质养尊处优,指甲留得比妙龄女孩儿还长,偏巧王浦也是这样的货色,他的手那是相当的酥嫩。史称——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这就是骤然临变,生死关头时的后周群臣众生相。可是别忘了,后周至少还有一位真正对柴氏忠心的人,那就是韩通。韩通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三位大宰相,看他们有什么举措。等他看清楚后,他绝望了。但是他绝不允许自己也像他们一样,他一定要做点什么!
韩通扔下了文武百官,以及年幼无知的小皇帝,他急匆匆地奔下了金殿,去集合还能听他调度的军队。不管实力对比怎样悬殊,他都要为后周,为柴荣尽到他曾经答应过的努力。
韩通跃马出宫,先回自己的侍卫司,他要招集兵将。但是韩通绝望地发现,这时他还能号召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绝对不够他分兵据守偌大的开封都城,至于领兵出城平定叛乱,更加是想都不要想。
怎么办?人心已经在片刻之间,就在赵匡胤和小孩子柴宗训之间作出了选择。“点检作天子”的谶言终于还是应验了,只不过晚了两天而已!当时的人对改朝换代是多么的熟悉啊,谁都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是素以“拥戴”见功的军队。让他怎么还能有办法力挽狂澜?
但是现实要求他,必须得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应变对敌的办法。
韩通不愧老将,他迅速地作出了一个决定,把目标缩小,具体到造反者赵匡胤本人的身上——去捉拿他的家人,来以此作为阻止兵变的筹码!
这已经是当时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行,并且也唯此一招的办法了。
他分兵两路,其中一路由他本人率领,杀向赵匡胤在左掖门附近的殿前司官署,希望能在那儿抓到赵家老小;另一路奔向开封城内的定力寺,有人报告,赵匡胤的家人在这一天去了那里上香。
左掖门,殿前司……历史记载,那天迎接韩通的是一阵空前密集的乱箭。
就在这时,开封城北陈桥门外,率领大军兵临城下的赵匡胤也同样在郁闷着。眼前就是开封城的大门了,可他就是进不去!
城上守城的官兵无论如何都不给他开门,不管他是以新任皇帝的名义,还是以前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身份,都一样不好使,不开就是不开。而且这些守门的大兵还明目张胆地叫出了自己的姓氏——一个姓陆,一个姓乔。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爱咋咋地了。
出行不利,赵匡胤强压着心头怒火,更强压着一直隐藏着的极度不安,他扭头去看身边的总导演赵普。这时他的疑问完全可以用眼神就表现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石守信和王审琦没有接到通知?还是城里边天翻地覆了,他们都被韩通给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