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屏风上有赵恒的手书“鲁直”二字。 (2)(6 / 11)
型的封禅之礼,一样要建祭坛,献牲礼,隆重庄严的程度要远远超过每年元旦日的大朝会。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神圣的一天。
更是皇权凸现的最显著的一天。
可是小皇帝突然宣布,他要像长宁节(刘娥生日)一样,先率百官到会庆殿为皇太后贺寿,然后才到天安殿受朝。
此言一出,满朝沉默。您真是孝子,我们无话可说……每个人都清楚,这跟长宁节上寿的本质一样,都是刘娥在背后指使,那么争也是白争,并且争了也争不过。曹利用、王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还做什么呢?到时候随波逐流,一起跪倒磕头就是了。
这正是刘娥要的效果,沉默是金,闷声发大财,等哀家变成了寡人,自然少不了你们的好处!可是且慢,宋朝建国至此已经69年了,共三代君主,一以贯之的善待天下士大夫,尤其是被五代乱世所损伤的文章道德正气早已恢复,人间已不是纯粹的唯利是图的世界。
作养天下士子,士子自然有报。有宋一代,烈士不断,直到崖山覆没时,穷途末路仍然忠贞不屈,这就是因果。赵匡胤比朱元璋就高在了这里,像明朝,皇帝对臣子暴虐,结果臣子们也德行败坏,承平之日可以在朝堂上大打出手,到了危难时举城投降,大雨中的金陵城外,跪满了投降的明朝臣子,据说他们簪缨上的红色被雨水冲刷,就像遍地流淌着血水……
宋朝就不是这样,哪怕刘娥能在朝堂之上一手遮天,维护正统的人仍然会有,杀不尽,更赶不绝。新上任的宰执大臣们不敢反对,一个刚刚回京的小官站了出来。
秘阁校理范仲淹。
上一次他修完了海堤进京当官后不久,他的妈妈就去世了,于是回南京(应天府)守丧。三年孝期己过,刚好是天圣七年,才回京城,立即就遇上了刘娥对江山社稷最严重的一次侵犯。
冠盖满京华,斯人敢直言。
危难中只有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直接上书,原文如下——“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
要孝敬您老妈,请回自己屋里去,办公地点,不是内宅!
不知这一年已经整满20岁的“小”皇帝看了之后会有何感想,这是最基本的皇帝义务和权力的说明书了,难道那么多的大儒,给您上了那么多年的课,连这个都没讲?!皇帝的心事不可猜测,可晏殊吓坏了,这位同样出身贫寒,可是早就习惯了富贵的“贵人”紧急召见范仲淹。
——仲淹,你想害死我吗?你这样乱说乱讲,是会连累我的!
前面说过举荐的义务和后果,范仲淹之所以能当上秘阁校理,在皇家图书馆里和皇帝近距离接触,完全是晏殊在举荐他。这时范仲淹突然闯祸,把晏殊吓得半死。要知道这个人是有才并爱才的,北宋仁宗、神宗年间的顶级名臣至少有三分之一出自他的举荐,可他本身只是个胆小怕事,惜命如金的官场如意郎。
他要的是官位,可范仲淹要的却是名节。
范仲淹冷冷地回答,承您举荐,每天都怕不称职,让您难堪,谁知道今天竟以忠直得罪门下。之后拂袖而去,他紧接着上了第二本。这一次石破天惊,骇人听闻,他直接要求皇太后退位,把亲政大权还给已经成年的皇帝!
晕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刘娥从真宗朝天禧元年赵恒得病时起,正式在幕后管理这个国家,近十多年以来从来只有她呼风唤雨,杀伐决断,连寇准、丁谓这样的强人都倒在她的手下,谁敢抢她手里的东西?王曾、鲁宗道最大的限度也只是阻止她严重出格的几件事罢了,从来没想过剥夺她的权力。
那是刘娥的生存根本!
奏折交上去了,范仲淹坐等天雷劈顶,可是左等右等,居然晴空万里。搞什么?仔细想一想,似乎百分之百的眼下没什么,未来很险恶。
参照王莽篡汉、武曌篡唐的前例,刚开始时都是一副大仁大义、胸襟宽广的圣君嘴脸,别说只是上个奏折表达一下个人想法,就算再出格的事,都可以百无禁忌。当然,铁定秋后算账。
那么刘娥在搞什么鬼?范仲淹决心扳倒大树捉老鸹,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他主动去查,却发现他的奏折根本就没交上去,一直在政事堂里压着呢。
新上任的宰执大臣们原形毕露,都是一群软蛋!范仲淹愤怒但无可奈何,秘阁校理的官职实在是太低了,就算他想越职进言都没有门路。那么接下来还做什么?按说这下他应该明白些事理了,在他自己而言,他已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该说的该做的,都已经问心无愧;对整个官场来说,他也要照顾一下其他人的感受。
官场是个大课堂,你这位新生还不大懂事,我们保护你,把这件事遮过去,渐渐的,你就会明白怎样做人了。怎样,政事堂长官们很给面子,压下了奏折,虽然刘太后肯定会知道,官场也都会知道,但就当没发生过,大家仍然平安过日子吧。这难道不好吗?范仲淹的回答是,不好!
他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