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口的下方就是当地的首府延州城。 (1)(7 / 11)
这都是错的,第一,既然进饭店,还怕饭太多?李元昊已经灭过回鹘、打过吐蕃,事实证明了他是个以灭国为目标的征服者,区区宋朝的边境城市就能让他心虚?开玩笑。
第二就更不靠谱。众所周知游牧民族只在寒冷的秋、冬季才发动战争,其原因以后来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话来注解最经典——冬季马才肥,士兵们才想战斗!另一个潜台词是南方人怕冷,大家都在同一个区域里打仗,哪有汉族人没冻死,先冻死北方蛮族的事?
第三,说来真让人悲愤无语。哪儿还有什么援军,刘平所部在漫天大雪里拼死厮杀了4天多,延州城被围攻近7天,都没有来增援的部队,怎么会有宋军杀进党项境内?延州城不是保安军,那时可以各杀各的,这时要是把鄜延路的帅府丢了,大宋西疆就算彻底倒塌,西夏人可以随时杀进腹地!
李元昊要是连这些都想不到,他就是个猪脑子。他撤退的主要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刘平的骄傲,宋朝的军人让他胆寒。
甚至延州城之所以能保全,也都是这一千多名宋军将士的功劳。宋人有定论——“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
生死成败,都在刘平的肩上。可以说他虽败犹荣,虽死如生。但这样的忠勇,换来的却是一连串的愤怒。
战斗在当年的元月二十四日结束,二十八日,三川口战报由范雍从延州城传到了东京。可他晚了,一天前宋仁宗赵祯已经知道了消息。据记载,二十七日那天清晨,赵祯在殿外踱步,北方天寒,虽然到了春天,仍然满院的枯枝败叶。萧瑟的寒风里他突然听到一个扫地的老兵叹了口气。
“唉,可惜了刘太尉!”
赵祯悚然警觉,马上问,你在说什么?
老兵回答,官家不知道吗?刘平太尉和五六员大将在西北被杀了。
赵祯大惊失色,问他哪里得来的消息。老兵解开衣襟,拿出了一封家信:“臣得信说延州西虎翼一营士兵全军覆没,臣的女婿也阵亡了。”
赵祯登时呆了,战争爆发,如此惨败,他还蒙在鼓里!那位老兵见他容颜惨淡,不由得劝了一句:“望圣上宽虑。”话一出口,赵祯悲愤交集,厉声喝道:“事至如此,犹言宽虑,你是个忍人吗?”说罢转身进殿,立即派人清查原委。
第二天范雍的战报就到了,赵祯的反应是马上派兵包围刘平家,全家老小不准漏网一个。因为范雍说了,刘平战败,丧师辱国,同时还有在战场上苦战,侥幸活命的黄德和证实,刘平投降了西夏,在阵前叛变,才导致的大败!
赵祯气昏了,这真是好臣子,好将军,以前说的那些漂亮话,居然临阵投敌!没说的,杀他全家。
举国思战变茫然
但很快赵祯就平静了下来,这是血统的原因。自赵光义到赵恒再到赵祯这一支赵宋皇帝都有个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可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冷静。
所以才能在远征燕云、雍熙北伐、澶渊之盟这样的空前危机下转危为安,赵祯也是如此,他延续了这一特性。而不像之后这一血脉断绝,他没有儿子,被迫传位侄儿后产生的恶果。那一条血脉上的人,可真的是各有各的乖张!
这时赵祯突然冷静,他派出了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去延州实地调查情况,把事儿给我查清楚。结果真相大白,黄德和这人真的是太绝妙了。那天他逃跑时无比坚决,刘平的儿子追上去抓着他的马辔苦苦哀求:“当勒兵还,并力拒贼,奈何先引去!”这位老兄理都没理,一路狂奔,直接跑到了甘泉才停脚。
而且消息无比的灵通,比皇帝都先知道了战况,立即决定反咬一口。这是什么样的勇气,又是个怎样的败类!赵祯很惭愧,他收回了包围刘平家的兵,为刘平、石元孙、郭遵、王信等人追功记赏,郭遵的四个儿子他都一一重新起名。至于黄德和,拉出去,但没砍头,下刀的部位低了点。
腰斩!
杀人之后,赵祯下令全面反省这次失败,先清查一切责任人,该处分的都处分;再全国动员,向西北增兵、派粮,更重要的是全体官员海选,把最优秀的都派到大西北去;再改革全套宰执班子,一切以战争为核心,必须得能战的、敢战的,有战斗欲望的才能升职。
最后一条,把前些天颁布的不许越职言事的牌子扔了,谁有话都可以讲,无论是哪位大臣,甚至是皇帝本人也必须得听。真正的言者无罪,放胆说话。
综上所述,赵祯已经动员了能动的全部力量,具体的细节下面再谈,现在要强调的是这些命令都发下去两三个月之后赵祯的心情——他超级愤怒,比刚刚得到三川口大败时还要愤怒!
如此泱泱大国,号称精英无数、钱粮无边、禁军百万,居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战争方案,这是怎么搞的?!当然,这时他不会有答案,因为他真的不清楚。事实上他不是在与李元昊作战,他想要外战胜利,就必须得先有胆量去打败自己的祖先。
祖先的事先放一下,这事他要到四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