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如果这是宋史 > 一句话,对付女真人,必须首战大胜。

一句话,对付女真人,必须首战大胜。(7 / 7)

病为辞。”

可见其壮心不已。

可惜走到半路时就体衰无药,耗尽了生机。弥留之际,他写了最后一封信给赵昚,然后向次子——未来的理学大家张栻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可见人之将死,其心自平。张浚,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张浚的一生污点多于亮点,他以一介儒生在乱世中迅速上位,最初的几步实在是让人厌恶鄙薄到了极点。李纲抗金,力保开封城不倒,他弹劾李纲;韩世忠威勇无敌,是当时宋军的军魂旗帜,他弹劾韩世忠。而他自己,则在抗金之初毫无作为,开封城死难无数、节烈无数,不知这人藏在了哪里,才留下了一条命。

之后苗、刘哗变,张浚得以一步登天。仅仅以所谓的救驾之功,就得到了整个西南西北的军政大权。之后就是富平大败,毁了西军百年的威名、实力。

直到淮西军变为止,张浚没做过任何与国得利的事。再到赵昚登基,他发动北伐,导致符离之败。可以说,他一生中占尽了南宋的气运,富平、淮西、符离,他让南宋总是在即将登顶的时候一脚踩空。这是命运吗,还是说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

绝对是张浚的问题,他大事糊涂且嫉贤妒能。害曲端、迫岳飞、拆李显忠的台,这才是他的领导艺术的体现。

精细计算的话,他一生中唯一能值得称道的就是气节。自始至终对外锐意抗金,对内不屈于秦桧,哪怕颠沛流离二十年,也决不低头。

这绝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即使张浚德行不足、能力不够、私心过重,但他不失气节,仅凭这一点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不忍再说什么的缘由。

他实实在在是为国操劳而死的。立足于这一点,我们原谅他,并且向他致敬吧!那些“浚征战一生,未获寸土与国”“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之类的精当评语都选择性忽略吧!

张浚的死让汤思退等败类如愿以偿。这帮从头坏到脚无可教药的民族罪人欣喜若狂,成批量有建制地上书,要赵昚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过往的历史,别再作没有意义的抵抗,直接放弃两淮地区,退守长江南岸。马上遣使向金国乞和,这才是眼下免于国家沦亡的唯一方法……

不止赵昚大怒,凡天下有血性者皆大怒。很多前线发生的隐秘事情传回了后方,求和派的叛国行为逐渐露馅了。

民心沸腾,除了主战派人士外,民间知名人士、太学生集团同时请愿,要求严惩卖国贼,为张浚报仇,为前线将士雪恨。而赵昚知道了这些,不禁无地自容。于他而言,这不是所谓的游移、中计或者浮浅稚嫩就可以说得过去的。枉他自诩中兴明君,正干着复国大计,居然搞得天怒人怨,忠臣死于眼前还不自知!

何其羞窘。

羞窘化为怒火,烧向了汤思退等人。这帮人按着惯性向自己的皇帝施压,以为有了秦桧的前例,那么照搬一些也无所谓。

这种心理很像是中唐时武则天篡位,之后韦后也想着照搬,结果弄得灰头土脸。利益当前,成例在前,基本上谁都会忘了自己是半斤还是八两。

汤思退被免去一切职务,削夺一切爵位,押赴永州(今湖南永州)管制。

如此重罪,还不砍头,这让全天下人不服。抗议像潮水一样涌来,这让政治新兵赵昚明白了过来,汤思退等人一样是他的敌人,不杀之,不仅会遗有后患,还会让后来的奸臣加倍地肆无忌惮,更会削弱眼下抗战中的民心士气。

赵昚下令把求和派一锅端,王之望、钱端礼、尹穑等全部罢免流放各地,主战派人士陈俊卿、陈良翰、王十月、张栻等人上位。

汤思退走在半路中,得知消息后直接吓死了。这就是败类的本质,有胆子败坏国家民族,却没种承担半点罪恶的后果。

以上动作大快人心,南宋的士气也随之高涨了些。可惜,军事实力是个独立的现实单位,与士气挂钩,却没法因之改变。

长江两岸的实力对比,比完颜亮南侵时更加悬殊。赵昚这时哪怕真的“男儿到死心如铁”,也没法去只手补裂天。

他的怒火随着求和派的全部覆灭而熄灭,心气随之消灭,觉得议和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之前所强调的祖宗陵寝地、四州、国体互称等似乎也没啥大不了的。赵昚悄悄地派使者过江,重提议和。金国见好就收,两国迅速和好了。

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闰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主要内容有三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