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缅甸悲歌(四) 字数:10291(1 / 5)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人口十一万。同古距仰光二百六十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克永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因为仰光已经因为英军的怯懦畏战失守,同古在军事上成了重镇。在史迪威的作战计划里,同古将作为他率领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向仰光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
其实,最高统帅早就已经看出来了,敌人大兵压境,仅以中国远征军收复仰光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不能收复仰光,入缅作战就失去目的,而缅甸失守的最大受害者仍将是中国。英国人答复:已命令中东及印度军队增援缅甸,请贵军火速开赴前线。最高统帅敏感地觉察出这是英国人的花招。最高统帅根本不想收复仰光,他们只想拿中国军队去当挡箭牌。
问题在于最高统帅已经骑虎难下:取胜没有把握,撤军又没有借口。最高统帅出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之初,曾致电美国罗斯福总统,夸口要“让中国军队来独立防守缅甸”。如果战而不胜,或者不放一枪就溜之大吉,这都将严重有损最高统帅的形象。何况,最高统帅还盘算着接着此次出国远征从美国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租借物资。
最高统帅不愧是政治家,政治家往往善于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仗当然要打,而且应当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最高统帅不想为英国人做嫁衣裳。
由最高统帅亲点,史迪威下达命令,派出了中国方面的第五军第二○○师前往增援同古。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戴师长当着最高统帅和史迪威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三月四日,第200师的戴师长在接受命令之后,返回腊戍师部,向全体官兵传达了最高统帅和史迪威下达的命令,率领全师坐上火车,与战士们一起,由滇缅公路的终点腊戍起程,向眉苗行进。
部队由眉苗向东瓜目的地挺进时,一直是在山岭丛叠、“最易藏奸”的原始森林中行军,“食宿俱感困难”,稍不小心就有“迷途”的危险。但为了“光复河山承色笑”,全师克服了道路曲折难行的困苦,终于在三月七日抵达东瓜(也就是同古)。
心急火燎的戴师长急于知道前方的情况,派出侦察兵前往同古了解情况,得知原来英军有一个师保卫同古,英军听说日军到了仰光,吓得早几天就撤出同古。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正在路上,一时联络不上,加上英军又还没有见到日军的影子就吓得先撤走了,这样,第二○○师便处于孤军迎战之势。
东瓜是仰光到缅甸中部曼特勒公路和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此次日军入侵缅甸,分为东、西、中兰路同时进行。戴师长从军部接到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东瓜,以粉碎日军由中路正面进攻,阻断日军由仰光向曼特勒入侵的道路。当他回到师部指挥所时,夜已深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缅甸全图,伏案仔细地查看。然后站起来,向帐篷外走去。他的警卫人员给他披上外衣时,他似乎毫无觉察。他在想,这次第二百师不仅要防御、阻击正面敌人的进攻,而且要策应东西两路的友军,任务艰巨。东瓜能否坚守,关系到祖国的荣誉。想到这里,他暗暗立下了誓言,“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须坚守到底”。回到师部指挥所后,他情不自禁地点燃了一支烟,正待抽时,猛然意识到自己早在两个月前就已下决心戒烟了。可是,杀敌卫国的激情使他不能自制。他猛抽几口后,熄掉烟蒂,抽开抽屉,取出师部信笺,饱蘸感情地写下了“誓与东瓜共存亡的遗嘱。第二天,他向全师发布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仍又战死,以某某团长替代。各级指挥官都必须“预立遗嘱,指定好自己的代理人。于是,东瓜激战前,全师士气旺盛,锐不可挡。
戴师长是安徽无为人,年幼好学,七岁入私塾就读,11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14岁拜安徽名人桐城派学者周绍峰为师,攻读古诗,博得周先生的厚爱和器重。周看了戴安澜写的95首诗,惊奇地对朋友们说:“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再努力10年,可成第二个李白。”
戴师长19岁那年,考入了国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在陶行知先生的熏陶下,他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他有这样一句名言:精神的东西靠精神摧毁,物质的东西靠物质摧毁。列强欺负中国,是中国的国力、军力太弱,有志于中国强大的青年,要拿起枪同列强战斗。
戴师长20岁那年,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当上了二等兵。有次开会,所在团的张团长见他谈吐不凡,是块将军料,便保送他上了黄埔军校。在北伐的两年中,他由排长逐步提升到团长。抗战以来,他先后指挥部队参加过古北口战役、保定、漕河战役、台儿庄战役。1938年5月,因战功卓著,提升为第二○○师少将师长。
戴师长最大的特点是爱读书。他的行李就是一捆捆沉重的书籍。他用看书归纳的体会教育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