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眼花缭乱的世界--第二卷 禁宫水深 第三十四章 浑水(7 / 11)
着孙可望的队伍继续前行,渐行渐远出了陈旭日的视线之外。
“少爷?”冯庆扯扯他的衣袖。
陈旭日醒过神,回到位子上坐好,“再坐会儿,人潮散了,咱们去前面街上转转。”
又倒了一杯茶,刚喝了两口,打楼梯处又上来一个面色和善的中年人。却不就座,拿眼睛四下里观望一会儿,拔腿往他们这边走过来,侍立到他身边,双手递上一份拜帖,轻声道:“请这位少爷移驾,我家公子有请,有要紧事相商。”
陈旭日打开,上面清秀的小楷,端端正正写着:直隶总督张悬锡子张九成拜上。
他脑中立刻想起一事:前些日子,在宫中,却是听闻这位总督大人竟无故轻生,惹得顺治很是恼怒……
“我家公子不便亲自过来相请,请您见谅。”
陈旭日好奇心起,摇头道:“无妨,你且头前领路。”
当下结了帐,跟着他下了茶楼。此时茶楼下面的人潮已经散开,各做各的营生。
中年人领着两个人,拣着人来人往的街面走。走了约两条街,在一座颇有规模的酒楼前住了脚,“我家公子在楼上雅间相候。”
此时尚不是饭时,酒楼里三三两两坐了不多的几个人在用餐。
雅间里只有一老一少两个人。为了方便说话,这个雅间邻近的房间都空了下来,中年人并且亲自站到门口处守着。冯庆也被陈旭日留到屋外。
双方做了自我介绍,见过礼,各自落座说话。
这座酒楼正是张将美的产业之一。“老朽在京城做生意,久闻陈公子的大名,今日得见,果然是少年英雄,一表人才……老朽略备了一些土仪,甚是微薄,请不要嫌弃。”
说着,自袖口抽出一张礼单,递到陈旭日手里。
第一卷 眼花缭乱的世界--第二卷 禁宫水深 第三十七章 京城居,大不易
礼单并不烦琐,看得出主人家用的心思,拣的大多是实用的东西,比如百子纳福的金锁片,适合女眷戴用的枷楠香手串、绿翡翠手串各一个,丝绸绫缎等共十匹布,等等。
最简单也是最让陈旭日动容的,却是一张银票,一张面额一千两的银票。
当世之时,除了位高显贵如亲王郡王贝勒等,寻常京官一年俸禄收入,多不过几百两,少则几十两。一千两,说句不客气的,抵得上有些官员十数年的明面收入。
张九成一旁仔细观察陈旭日的表情,初时但见他诧异扬眉,很快就收敛神色,只做寻常模样。
一时心里犯合计:莫不是他年纪小,向来不用银钱,竟不知这银钱的数目和好处不成?
不由得对自己不顾叔父劝阻,坚持给一千两银钱有些疑虑。
张九成打小跟在父亲身边,见多了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心中实是厌倦了那一套虚假且繁琐的东西,年长后便对仕途显的不那么经心。
张悬锡一来有长子出仕,二来觉得仕途多艰,如今又是满人的天下,汉臣难出头,且满臣先天便压着汉人一头,左思右想,便由着幼子脾气来,倒不十分逼他读书。
张九成自己对从商颇有兴趣,年长后,不止一次寻思着到族叔张将美门下学习一二,将来顶家立户,也有份安身立命的本钱。只虑眼下风气,士家工商。商人在最底层,父亲或许不禁他从仕,若改做行商,却必不肯应。是以一直以来只压在心里未向人说。
这次父亲出事,张将美愿倾尽家财相助。他心中既是感激,一方面也终于下定了从商的决心。
当下虽然用了叔叔地钱,却是决计将来必一分不少回报,是以这一千两给的毫不心疼。
昨晚打听得陈旭日恰好出宫还家。即对张将美道:“如今世道。不论做什么。朝中有人。非常重要。若非如此。凭麻勒吉区区一个学士。怎敢对父亲如此无礼?我瞧那陈旭日年纪这么小。已经崭露头角。他现在地地位非常微妙。将来成就。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现在时机恰好。趁着他还未十分风光时与他结交。这一千两。一则搭上交情为父亲计。再则留下重要印象可为长远计……别说一千两。便是再多地钱。只要能攀上交情。将来地好处。只怕说之不尽。”
张将美喜欢他年少机灵。又有长远眼光。听说他决定在父亲此事了结之后从商。立时拍板。要将京城一家布庄交与他帮着打理。
陈旭日看看这张面额一千两地银票。嘴角翘了翘。“我只是一个白身。人微言轻。张公子敢送我这份大礼。您地确很有胆色。”
“京城居。大不易。人情往来这点子俗事。但在其位。是不拘年龄地。偏生这块儿也是花费最多地地方。这点钱。希望能帮你做点事。”听其言。张九成心里立时一松。“在有些人手上。不过是家里多存些银两。我相信。在你手上。一定能发挥出它真正地作用。”
张将美端坐一旁。只不言语。这陈旭日毕竟只是一个孩子。由侄儿出面应对更合宜。
他俩个年纪尚小。也不耐烦照搬成人那些客套。话里话外虽不乏老成和互相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