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章 绝境(2 / 3)
罗刚不推辞,满口答应:“好。”
不一会儿,腾里格就选好了四十只幼鸡仔。其中,十只公的三十只母的。”
罗刚站起来付了钱,笑眯眯的拿着选好的幼鸡仔,邀腾里格一道走了。
罗刚的妻子早已经把自家房屋旁边的那块空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只等罗刚他们买幼鸡仔回来。
罗刚回来以后,把幼鸡仔放进早已经拦好的空地方。为了下雨时幼鸡仔不被雨淋湿,晚上不被老鼠咬死,罗刚又在里面做了一个很大的鸡笼。之后把幼鸡仔放进关好门,才放心的走进屋里。
这时候,老伴已经做好了中饭等罗刚一块吃。罗刚累了半天,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他洗了手,坐在桌前,毫不客气的端起碗就大口吃起来。
妻子笑他说:“老罗,不比年轻的时候了,要注意休息啰。”
罗刚见妻子说对了,点头应道:“是的,人老了,精神差多了,真是不比当年。”
为了精心养好这批幼鸡仔,罗刚特意到新华书店走了一趟,买了几本养鸡的书,回到家里专心攻读起来。
过了十多天,腾里格来到罗刚家里。看到幼鸡仔长势很好,夸奖罗刚两口子喂鸡有经验。
罗刚笑了笑,拿起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几本书说:“全靠它指导,我可没有什么经验。”
腾里格笑着说:“有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帮忙,肯定能行。”
罗刚有些把握的点头:“应该没有问题。”
又过去了半个多月,幼鸡仔渐渐长大了。鸡笼显得小了,罗刚从木材市场上买了几根木料回来,自己动手搭了架子盖上石棉瓦。鸡笼变成了鸡舍,鸡舍比以前要宽多了,而且又好看。
有一天,罗刚从菜市场回来,听别人说有一种“鸡宝”牌饲料喂鸡比较好,鸡长得快几个月就可以斩杀了。他通过农资公司熟人从市里买回来两袋,果然喂鸡大不一样。两个月以后,鸡舍里的鸡个个都有三,四斤,完全可以销售出去了。
腾里格听到这件事以后,心里也十分高兴,认为罗刚的路子走对了。
第三天,罗刚在腾里格的协助下,从鸡舍里选了十几只大一点的鸡,挑到市场上去销售。谁知,一连卖了好几天,鸡也没有卖完。最后,罗刚卖鸡的地方竟无人问津。这是什么原因,一下子弄得罗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鸡为什么卖不出去。
最终,通过四处打听和访问,罗刚总算弄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罗刚的鸡喂“鸡宝”饲料后,久而之久成了饲料鸡。这种“鸡宝”饲料喂鸡确实有它的好处,鸡成活率高,长得较快,个头较大。就是有一条缺点肉质差,口感不好。总的来说,就是好喂好看不好吃。有经验的人来到他们这里买鸡,一看就知道是吃饲料养大的,连问都不问就走了。想到这里,罗刚像泄了气的皮球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他有些不甘心,几个月的辛苦算是白干了,鸡变不了钱,到头来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欢喜。
不过还算好,一家硅业责任有限公司的老总,了解罗刚为人,敬佩他是抗美援朝时期立功授勋回来的老革命。亲自叫后勤人员把罗刚喂的饲料鸡,一次性全部买回公司,让食堂做成菜给工人吃了。
这件事使罗刚十分感动,觉得天下还是好人多。同时,他总结了经验教训。第二批幼鸡仔买回来以后,不给饲料吃。一律采取原始喂养方法,一日两餐都是米饭拌糠给鸡吃。有时候,在米饭里面拌些糠加蔬菜叶子。有的时候,从附近郊区农村抓些活虫子回来给鸡吃。这样一来,罗刚土鸡土养办法凑效了。日子久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买土鸡都去找罗刚。不出两年,罗刚赚了点钱,把武术学校欠下的几千元老账全部还清了。
初试牛刀奏效了,罗刚琢磨新办法,想试一试野鸡家养。他与腾里格商量,腾里格赞成他的想法。因为没有现成模式,罗刚四处打听消息,哪里有类似养野鸡的方法。
几经周折,罗刚终于打听到邻县一个小伙子在家圈养野鸡。于是,罗刚通过畜牧水产局的一个熟人牵线,联系上了对方。与腾里格一道,主动上门到现场观摩。观摩以后,罗刚感到自己的条件与对方相差太大,有些丧气。
原来,对方小伙子是一位大学毕业生。学的是农业养殖专业,对养殖野鸡兴趣非常大。毕业后,先是在沿海城市一个公司里面打了五年工。自己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是要搞熟悉的专业。所以,放弃了公司领导准备给他提升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创业搞自己喜欢的野鸡养殖。
也许是他的机会比较好,县里和乡镇正在鼓励人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小伙子回来后,把自己的想法向乡里包村干部汇报,得到乡村两级组织大力支持。他在乡里信用联社贷了一笔款,租用村上一座荒山。然后,请人把荒山用铁丝围好。
再邀请两个同学一道,在荒山上搞野鸡圈养。
由于小伙等三位同学都是学养殖专业的,加上又有相关部门支持和畜牧水产局技术人员指导。野鸡圈养很快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