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徘徊 (2)(3 / 9)
就把他们的同胞送过大洋。他们集中在英国,就是为了打击海峡对面的敌人,结束战争。一旦决定开始执行越过英吉利海峡作战的计划,就不能推翻,因为美国要把它当作自己主要的作战努力。美国当然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战,美国的目的就是尽快地结束法西斯主义在地球上的统治。”
丘吉尔是不容易被说服的。他在希腊、撒丁岛、罗得岛和巴勒斯坦等英国旧势力范围里纠缠不休。也难怪他,一个伟人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能驾驭的力量,就会被自己的理想所折磨。
只有罗斯福自己,才驾驭了自己思想的力量,把力量变成行动,把行动化成一幅新世界的蓝图。
他的思想随着格林威治子午线往东运行。他想到俄国人,想到斯大林。
苏维埃俄国打赢了斯大林格勒那样大规模的战役,深深激起了他的敬佩。虽然北非消灭的轴心国兵力并不比斯大林格勒战役少,然而那是靠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取得的。俄军具有了不起的实力,使他想起拿破仑战争时代和其后沙皇充当“欧洲宪兵”的时代。罗斯福的天赋使他看到战后的世界,在英国的废墟上将是美国,在德国的瓦砾上只能是俄国。
虽然在这次代号为“三叉戟”的会议上,确定了在法国西部登陆的“霸王”作战和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的“哈斯基”作成,然而,盟军并未派出一兵一卒到欧洲,主要的仗是俄国人打的。必须想办法让斯大林支撑下去。
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后勤战争。美国虽然没有很多军队在海外作战,但它有全世界最强大、效率最高的工业机器,它就处在世界舞台的中心。让约瑟夫大叔打下去就得给他军火和物资。去俄罗斯的路有三条:一是北极航线,最短也最危险,自从PQ—17护航队遭到严重损失后,通过北极海给摩尔曼斯克运的货始终有限;二是中东—伊朗铁路,由于效率差,也仅仅是一根极细的肠子,三是太平洋航线,只有象征性的意义。光是金钱买不来俄国人的信任,一定要开辟“第二战场”。
【约瑟夫大叔:指斯大林。】
他迟迟未把部队投入欧洲,除了参谋长们的建议之外,还受一件大事掣肘。
那就是太平洋战场。
美国的选民仍支持他连任第三任总统,就是因为他保证为了美国的荣誉打败日本,迫使它无条件投降。
讨厌的日本人!
他实在太疲倦了。太平洋战区辽阔无边,他感到力不从心,心有所苦。他也是一个凡人,宽肩膀,高个子,原先当过海军部长助理。虽然外表英俊,出身名门,风度翩翩,却由于小儿麻痹症,在三十九岁那年两条腿再也无法动弹了。他上的是格罗顿学校和哈佛大学,记忆力惊人,自信心无与伦比。他的目光锐利而清澈,完全凭直觉用人,所有的伟人在这方面都是相同的。别人一见他的微笑,就被他迷上了。当然,他还有一切成功者所必备的理想主义、讲究实际、激情和过人的精力。他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之一。
然而“高处不胜寒”,合众国总统的位子并不好坐,何况他在这个位于上已经坐了整整十年之久了。即使在和平时期,权力也是很重的磨盘,挂在总统的脖子上。更何况自从他上任的第一天起,灾难、冲突、事变、危机就一直与他形影不离。大萧条,重建美国经济,欧洲的动乱,法西斯上台和战争,任何一件事放在任何一位平庸的美国总统身上都够他呛的,何况它们走马灯似的正向同一个人挑战呢!
他就是为应付挑战而降生到世界上的。只有权力,他才感到满足;只有成功,他才感到生命的价值。他习惯于指挥千千万万的人按他的意志行事。他想象出一幅又一幅的蓝图,把它们一一付诸实现。他在权力中既寻求其本质又寻求其装饰。他丰富的想象力使他具有深刻的舞台感。反对他的人对总统可就不那么恭维了。他们说他是一个懒散而平庸的人,一个没有毕业文凭的大学生,一个生意不佳的律师,善于宣传,脸皮也厚,带着赌博和玩儿票作风,迷信;而最要紧的是已经病入膏盲。
政治、经济、金融、外交、军事……无数条战线消耗着他的精力,无穷的困扰像蝼蛄一样咬噬着他的生命之树。他华发稀疏,肚皮下垂,蓝色的眼睛下褐色的阴影越来越深。他常常感冒,而且头脑晕眩。
“太平洋战场。”他模模糊糊地想着:“尼米茨、麦克阿瑟、蒋介石、史迪威、斯利姆、柯廷……谁要什么来着,谁打算什么来着……啊,那个烟波浩淼的海洋可真大呀!”
第9节
海洋那迷人的蔚蓝色波涛激发了无数代人在它上面施展抱负和雄心。印第安人和波利尼西亚人划起一只只独木舟,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很早就利用风帆开始了航海事业。如果说东方文明起源于黄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那西方的文明就诞生在海洋上。血腥跟随着文明,火与剑也降临到海洋上。海战、军舰、海军上将三位一体,铸成了海神的三叉戟。“大发现”以前的海军将领,大多是些胆大包天的船长;德雷克、赖特、纳尔逊这些海战明星们,也只是一些勇冠全军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