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3 / 4)
这事的确事刘筠闹得太过了,她想包庇也无从包庇起,比起儿子,当然还是整个兴国公府更加重要。
刘聃道:“这样罢,你先去和嘉祥公主说一声,再备一份厚礼,请公主陪你亲自登门,公主性子好,想必看在婆媳的份上不会拒绝,我再进宫向陛下请罪。”
高氏有些迟疑:“我就不必去了罢,不如先让大郎媳妇去一趟,好歹还有个转圜的余地。”
这话刚说完,外面就有府里的人进来禀报,说起今日宫里给远王那边赐下的三道旨意。
刘聃听罢大惊失色,良久方道:“这回不必你去了,看来还是我亲自登门一趟比较好。”
高氏不解:“五王并不受宠,就算顾氏成为五王妃,也不值得夫君如此高看罢?”
刘聃道:“不以出身论英雄,如今看着是燕雀,焉知以后不会高飞?便是不会高飞,结一份善缘,总是不会错的,想我刘聃小心谨慎一辈子,自问待人接物从不不中无人,更不因刘家出了个皇后姐姐便得意忘形,这才是家族长久富贵之道。五殿下看着外表柔弱,可他当日能从魏国千里迢迢跑回来,可见是个心智坚定之人。这样的人就是以后无法得大位,只要继位之君不昏庸,他就能得到重用,更不必说……”
他顿了一顿,音量变小一些:“更不必说陛下现在还未择定储君。”
高氏很诧异:“难道夫君认为五殿下机会很大?”
夏侯渝刚从魏国回来的时候,人人都没把这个毫无存在感的皇子当回事,还是他办好了几件差事之后,这才慢慢入了众人的视线,大家恍然发现,这位五殿下,能力也还不错,性格也挺好,人很低调务实,这次宫里走水,几位成年皇子轮番上演大戏的时候,他也没像七皇子那样急吼吼地赶回来。
可高氏并不认为皇帝就此对夏侯渝另眼相看,否则又何必一边给人家甜枣吃,一边又将人给提到柴州那等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就算是这桩婚事,也未见得多么好,娶一个魏国的前王妃为妻,那还不如给他找个齐国世家女子呢!
刘聃摇摇头:“陛下心思莫测,我看不透,但既然人人都有机会,五殿下自然也不例外。”
高氏听他说得慎重,便道:“既然如此,那还是我登门请罪罢,万一那顾氏不知轻重给你脸色看,夫君堂堂兴国公,又何必去受这等折辱?”
刘聃苦笑:“顾氏既被赐婚,你去也不济事了,怪只怪家门不幸,刘筠累我,当日若不让他尚主,兴许还没这些祸事!我虽未与顾氏打过交道,不过此人出走魏国,又从邵州到齐国,你看她做的那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哪里是寻常女子能做下来的?这样的人必然通晓人情世故,我若亲自上门,她兴许还愿意息事宁人。至于婚事好坏与否,眼下还说不准,不妨先看看再说。”
高氏叹息:“可惜皇后生前膝下犹空,否则现在陛下又怎会抉择不定?”
刘聃:“你错了,阿檀没有留下子息,其实未尝不是好事,自来国君年长而太子当立,父子必生嫌隙,远的不说,魏国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刘家顶着外戚之名,却不必担外戚那些风险,陛下因为阿檀的缘故,又会对刘家另眼相看,只要刘家继续谨慎低调,忠于陛下,即便新君上位,也不会动摇刘家的地位,如此,三代富贵可期矣!”
兴国公不厌其烦教妻训子,伴随着三道旨意流传开来,越来越多人都知道夏侯渝被赐婚并很快要前往柴州赴任的消息。
与高氏想法雷同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并不知道这桩婚事是夏侯渝千辛万苦去求来的,只道这娃实在命途坎坷,自小不受老爹待见,被丢到千里之外的别国去当质子,好不容易回来了,却还做事不讨好,柴州哪里是人待的地方,去了那里,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了,升迁是不要想了,至于皇位,虽然天子目前没有表露出任何意向,但委任柴州刺史的诏令一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夏侯渝完全无缘于皇位了,更有人想到上回宫里走水,唯独五皇子没有赶回来,皇帝嘴上不说,心里想必还是不痛快了,否则何必将人发配到柴州呢?
至于婚事,若是皇帝给夏侯渝配上一个家世清华的齐国女子,那必然是门当户对,可将顾氏指给他,又算是什么回事呢?且莫说顾氏是魏国人,又曾有过那样的身份境遇,她现在虽有个空头爵位,可也只是听着好听罢了,何曾有过半点实惠,更不必说什么娘家背景助力了,一个没有妻族助力的妻子,用处又能有多大?
如此一来,就连夏侯渝改封号的事情,都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补偿了。
旁人且不说,夏侯渝那些兄弟们,听说他回来之后休养数日,就算不亲自上门,也都派了人送礼探望,见了面也什么话都没说,只同情拍拍他的肩膀,好像什么都了解,让夏侯渝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世人只会相信自己看见的一面,他也懒得多作解释,索性由得他们去揣测。
夏侯渝病好之后,曾去探望过夏侯潜一回,后者的“疯病”据说已经逐渐有了起色,有时候也能认得人了。
他在顾香生那里听说了老八病中不忘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