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宋家进士(2 / 2)
佩,早一点、晚一点无妨,来了就好。”
护短之意,明显不过。
郑伯绥哑然,也不好对郑青菡再发作,看着少年道:“听说你从翰林院编修晋升为侍读学士,年纪轻轻破格晋升,真是给宋家添光。”
宋之佩谦虚道:“我父母遭病早亡,全仗姑父、姑母抚养教诲,他们视我已出,今日有所成绩,全是两位长辈教导有方。”
如此年轻,已经是侍读学士,简直是个传奇。
此人一定是宋之佩,郑青菡听过他的事迹,年仅十七岁就及第,是帝都最年轻的进士,
年少有为者,大多恃才倨傲,可他的声音干净平稳,不起波澜,连郑青菡也好奇起来,她抬起眼帘,一张肃清的脸倒映进来,两个眼睛不自主瞪大,居然是他!
是城门前的清冷少年。
她低头长长吸了口气,似乎还能嗅到那坛女儿红的香味,眼神像烛火般晃了又晃。
再抬头,宋之佩已经被宋氏拉到她眼前:“青菡,这是你佩哥哥。”
郑青菡虽贵为相国千金,却是白身,而宋之佩官职在身,她行礼道:“见过宋大人。”
宋之佩看她一眼,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客客气气道:“都是自家人,何必多礼。”
宋氏也道:“全是亲戚,叫什么宋大人?你只管叫他佩哥哥,之佩比你虚长几岁,直呼你名字可好?”
郑青菡愣了一下,正要推辞,宋氏已经自顾自往下说:“青菡,之佩刚进内翰院参与机务,你舅父沛国公是内翰院首辅,你二表兄连城是今年及第的鼎元,也进了内翰院,是之佩的同僚,伯母知道你舅父、表兄最心疼你,你见着他们可要替之佩多说几句好话。”
内翰院是独立机构,是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与六部各司其职,所以郑伯绥插不上手,能主宰宋之佩官运亨通的人只有内翰院首辅、郑青菡的嫡亲舅舅连晋,宋氏真是深谙此道。
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好、无缘无故的坏,都是有道理的。
难怪宋氏对自己亲热有加,原来还是沾了连家的光。
郑青菡没开口,宋之佩已经接话:“姑母不需麻烦青菡,连大人最公正不过的。”
不卑不亢,话里有两个意思:第一,宋之佩凭本事吃饭,不靠别人。第二,连大人公正,就算有人说项也是白搭。
宋氏假装嗔道:“跟我那死去的哥哥一个模样,一根筋不会转弯。”
郑青菡笑了笑:“佩哥哥有本事,我舅父定会慧眼识珠。”
宋氏听了这话,眉毛紧了又松,透着得意道:“也是,整个京都谁不知道之佩的才情。按他的年纪,别说进内翰院,就算中个乡试也算本事。”
郑青菡脑子一片清明,看着郑升身后几个明显比宋之佩年长的庶子,脸红的脸红、低头的低头,自然知道宋氏的话是说给他们听的。
人比人气死人,有人十五岁就中了进士,有人快二十连个乡试都没过,那些个庶子气的牙咬了一遍又一遍,又有什么用,活该技不如人。
宋氏明着夸耀自个侄儿,暗底里贬低郑升的庶子。
倒是郑升不干,阴阳怪气道:“是,也就你们宋家出人才。”
宋氏冷哼一声:“之佩是我一手抚养大的,名义上是姑母,实则如亲子,他出息了,自然会提携自家兄弟。”
郑青菡终于知道宋氏的底气在哪里了!宋之佩年纪轻轻,已有如此作为,假以时日定当位及权臣,他无父无母,全是宋氏栽培长大,宋氏不是其母,胜似其母,日后飞黄腾达,定然不会忘记宋氏。
反观郑升其它庶子,不文不武,无官职傍身,见了宋之佩还要委身行礼,自然十个也抵不上宋之佩一个,宋氏就算不会生养,有侄如此,也算扬眉吐气、高人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