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彩英救子(2 / 3)
怪他打了败仗,朕详细询问当时情况。说实话若换作朕来打,估计也是要败的。”当时刘备详细询问马忠刘封是如何攻城的,马忠一一说了,刘备听了之后发现刘封立营法则,竟与自己心中所想十分相像,不禁汗流浃背。原来他屡胜之后,满耳竟是溢美之词,也开始飘飘然起来。心想有朝一日也要像曹丕那样,来一次御驾亲征,调上四五十万人,摆一个七八百里的连营,好告诉世人我刘备终于熬出头了,现在也有百万大军了。就好像一个暴发户,突然赚了一大笔钱,不拿钱在人前点着玩,炫耀一番,总觉得心里不爽一般。
刘封这一失利,无疑在刘备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使他彻底冷静下来,反思前事,终于认识到自己太过骄傲,长此以往,终有一天要坏菜的。不过他这一正确认识,仍在好似怒涛狂澜一般的马屁之中坚持多久,那就不得而知了。
刘备顿了顿,又道:“可是他已立了军令状,一切已无法挽回。”
杨阜道:“还请皇上法外施恩。”
刘备摇了摇头,道:“若是朕的义子触犯军律,可以不死。将来同样犯了军律将要被斩之人又怎会心服?”
杨阜暗暗点头,一时之间倒也不知该如何劝说。
刘备挥手道:“这事朕自会处理,你们都退下吧。”
其实这刘封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救,只要刘备下一道圣旨赦了刘封之罪,满朝文武谁也不敢说上半句屁话。可自从刘封那日在大殿上举动反常之后,刘备心中难免耿耿于怀,只不过看在长久以来的父子之情,隐忍不发而已。如今他十分喜爱刘贵妃,已到了没有她不成的地步。他爱刘贵妃多一分,对刘封的猜忌自然也就加一成。如今正好借着这个由头将他喀嚓了,以免来日之患。
彩英见刘备杀刘封之意甚坚,无可挽回,眼圈一红,泪珠滚滚而下,道:“皇上不能杀他!”
刘备问道:“哦,却是为何?”
彩英向左右瞧了一眼,刘备笑道:“在场之人都是朕的心腹,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彩英犹豫片刻,一咬牙道:“他便是弘农王刘辩的唯一骨血,皇上若杀了他,光武皇帝一脉可就此断绝,他日九泉之下,皇上有何面目去见光武皇帝。”
这番一出口在场之人无不愕然,刘备脸色数变,颤场道:“什么,他……他……他竟是弘农王之子!”
杨阜道:“这话可不能随便乱说的,你说他是弘农王之子,可有证据?”
彩英泣道:“我便是他的母亲,又怎会不知?”
刘备忽然想起劝进当日彩英心情激动,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汉室正统,可问道谁是汉室正统之时,她却又含糊其词,不肯即答。想到此心下了然,道:“看来你说的是真的。可是如此重要之事,你为何不早说?”
彩英道:“若是我一早说了,你能容他活到现在么?”
刘备笑道:“你把朕看成什么人了,朕如何会做那种不忠不义之事。当日你若说了,这会封儿早已是皇帝了,还有谁敢为难他?”顿了顿,又道:“既然他是弘农王之子,那朕不但不能杀他,还应将皇位让他,自己退就臣位,尽心辅佐,以期兴复汉室。”
杨阜跪伏于地,道:“不可,万万不可。皇上登基以来,四方升平,百姓拥戴。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别说他只是弘农王之子,灵帝之孙,即便是灵帝复生也不可再居此位了。皇上若是有让位之意,臣万死不敢奉诏!”
彩英冷冷地道:“你看看,既便皇上有心让位,可大臣们都不同意,这事如何能成?到时只要有一个大臣趋颜附势,行刺殿下,殿下便随时都有性命之忧,我又怎么敢说出来。”
刘备对杨阜说道:“朕平来就没打算当这个皇帝,都是你们一再逼朕做此不忠不义之事。当初朕到许都见到了孝献皇帝,孝献皇帝按族谱排行,赐朕为皇叔,并将朕召至偏殿。对朕言道高皇帝、光武皇帝创业艰难,历经百战方有现今天下。可自他即位已来,国运日衰,群雄并起,汉祀将斩,如今能扭转乾坤的只有朕一人而已。跟着便嘱咐朕尽力辅佐他,勤劳国家,中兴汉室。言犹在耳,可朕却未禀皇命,自立为帝,大逆不道,九泉之下朕有何面目孝献皇帝?”
杨阜道:“献帝嘱咐皇上要中兴汉室,自是有意让皇上继承皇位。如今皇上若轻弃江山,使得天下大乱,百姓不宁,如何对得起高皇帝、光武皇帝?”
刘备道:“当初只因孝献皇帝驾崩,又找不到比朕更合适的继承人,国不可一日无君,朕迫不得已,这才行皇帝事,实际上也就挂个名而已。朕当时心中便想等到发现了更适合的人选,朕一定要将皇位让给他,交卸这份重担。这样朕上对得起二十四帝,下得对得起群臣,岂不两全齐美?”顿了顿又道:“如今弘农王之子尚在人世,他是光武皇帝嫡派子孙,这天下本来就是他的,朕如今将皇位禅让于他,有何不可?”
杨阜道:“刘封到底是不是弘农王之子,还有待查察。这事实在太大,皇上总不能因彩英的一面之词,便将皇位拱手让人吧。”
彩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