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援军到来(4 / 4)
察力,真是弥足惊人了。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李隽在心里感叹,嘴上道:“廖将军,等将来组建我们的炮兵部队时,就由你来负责。”
这是莫大的信任,廖胜功很是感动地道:“皇上但有差遣,臣赴汤蹈火再所不惜。”
李隽对黄永善道:“火炮造出来了,但是还不能真正投入实战,你还要把炮架造好,才能运输,才能投入实战。”
黄永善不无遗憾地道:“皇上责备得是。臣无能,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制退装置,不能把炮按在炮架上。请皇上放心,臣一定尽力,尽早造出来。”
“这就是技术不成熟的可悲。”李隽在心里感叹,安慰黄永善道:“你不要误会了,我没有责备你的意思。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能够造出来,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也不要急,这事慢慢解决就行了。要是实在不行,就用刚性装置,射速虽然慢了许多,也还能使用。”
用刚性装置,后坐力太大,射速就慢得多了。要是用制退装置可以大大提高火炮的射速,可惜的是南宋的产业水平达不到要求,还造不出来。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第一台机床是手工雕出来的,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能够把火炮造出来已经很了不起了,李隽哪敢奢求其他。
李隽本想用钢铸火炮,考虑到钢连造武器都不够用,要是再用来造炮,那就更加捉襟见肘了,才改用铜铸炮。用铜铸炮的技术在中国古代是成熟的,明朝时期就有铜炮,朱元璋主导的光复大业就没少使用铜炮。正是考虑到技术时代差不太大,李隽才决定造炮。对于制退装置,那是火炮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想逃也逃不掉,要不然在实战中射速过慢,威力将大为减少,李隽才不得不给黄永善出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