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离战争不远的汉口(1 / 4)
汉口,北洋第一军总统官行辕,刘氏花园。
随着隆重送客的三声抬炮仪式声音响亮,冯国璋临时招募的西洋乐队也嘟嘟答答的吹起铜号,敲起小鼓。舞谢歌台,刘园一夜风流的宴会散去。满城饿殍,路有冻死骨,这里依旧花团锦凑,夜夜笙歌。
脚步声响动,冯国璋笑容满面地送一伙洋大人出来。
当得起冯国璋一送的。自然不是平凡人物。英国领事葛福、新上任的英国舰长、英国民团长,常驻汉口的十一国领事,还有万国商会的会长盘恩,英商公会,德国商会,美国商会,日本商业会议所,法商公议会等洋人商界人士也均在。汉口的洋商,洋人领事,洋人军事团体,三者之间本是矛盾重重,各国之间利益牵扯的更是纠缠不清,像这样聚集在一起是很罕见的情况。一群洋人们都穿着礼服,硬领竖得高高地。谈笑着跟着冯国璋出门儿。到了门口,都是和冯国璋一躬而别,有些交情好的,还拉拉手。
冯国璋一直目送洋人的背影消失在昏黄的街边路灯照不到的地方,他微笑的脸慢慢的沉了下来,寒风呼啸的刮在脸上,冷的和挂了一层霜仿佛。皇马褂衣袂乱飞,他只是在那里沉思着微微摇头。
张联芬和陈紫笙悄悄的踱步走了过来,两人交换个眼神,最后陈紫笙无奈上前,悄悄道:“军统,这各国的态度如何?”
“还能怎样!”冯国璋一下转身,大步的就朝园子里走,说话声音又低又沉:“南京被党人占领,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之速,使各列强也感到恐惧。所以然者,其在北京东郊民巷方面所讨论者,已非维持满洲朝代问题,而为变更帝制国体问题。虽共和国体,亦非英人所乐于赞成,然深信民党排满之势不可遏止,不如外假‘中立’美名,暗地扶植袁大人为东西列强代理人,导演一手打倒清政府,一手消灭革命党的阴谋,较为有利。和议的事情,袁大人的事情,洋人比谁都急。有洋人居中交涉,就是孙大炮也得三思,接下来就是谈判桌上打口水仗啦。”
张联芬一脸不解的神色:“英国势力范围,集中于扬子江及中国南部,辛亥武昌匪军突起,我北洋军虽在阳夏稍获胜利,而英政府援助清廷之举,却自放弃。上海英侨为保持商业起见,对民党则表示‘亲善’,已转变为英国对外政策。各帝西方列强国家感到用武力直接帮助朝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更有利的事,因而经数日之踌躇观望,遂即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而出示宣告‘严守中立’。日本则自武昌乱起之初,即有人主张干涉。后闻英方曾温语劝戒,日方又自感单独行动力有未逮。然日本对此扩大亚洲大陆势力之机会,则愿肯放弃?”
冯国璋心中总有一丝隐忧挥之不散,苦笑道:“当庚戌夏季,英日同盟条约缔结时,东亚大部分英侨,见日本政策与英国自身利益不尽相符,颇感受其束缚。当清廷起用袁大人时,日政府向英美建议共同干涉,由列强担保建立一名义上清廷政权。日本主张国际共管中国之建议,英美两国不予采纳不管!于是日本又退一步提一方案,主张画中国为二,北部仍维持清廷,共和制则限于江南,然英政府亦不附和。驻日英使窦纳乐曾三次奉命向日外务省阻止日本非中立行动,第一次抗议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维持清廷声明。第二次抗议日本拟贷款清廷。第三次抗议日本用武力干涉。英美还是倾向袁大人。洋人多数认为:中国战争若继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和安全。”
日外相内田康哉通知驻日美大使卜莱安,有曰:“对敌行为如仍继续,日政府认为有考虑干涉必要。”驻美日代办也曾致美国务卿文,有曰:“中国情形益坏,清廷权力已等于零。而革命党亦派别分歧,并无真正领袖,如任其继续发展,不但影响商务,汉口更是其暴发类似拳乱之排外举动,李想此举恐被人效仿。加以本年洪水为灾,饥民溃兵,交相为乱,为此情况之下,革党绝对无力维持占领区域,中国今日正当选择帝制或共和之歧路。依日政府意见,采用共和制度,实极困难。即使实行,亦难信中国人能运用之。另一方面则清廷无能,已无可讳言。则其恢复威权,统治国家一如旧制,实际已不可能。因此适应中国现状之最善方法,应建立一名义上清廷政权之中国统治。一方面尊重中国人民权利,一方限制清廷独裁权利。并消除共和空想,制定宪法,由皇帝矢誓遵守。如此日政府以为应劝告双方,定立条件,一方使清廷接受上提原则,并认以此为维持政权之善策;一则使革党了解建设共和不合实际,且得危及中国生存及人民自身福利,必须维持现在朝廷,并尊重人民地位,交由主要列强保障。”
窦纳乐尝对英人波莱谈英政府意见,有曰:“日本当局以为中国革命为一种单纯的地方事情,英国则深信中国革命正在发展,为一种革命运动,此种运动得成为泛滥之江河,而日本则视为不过涔滴之水,易于遏塞。”可见英日侵略策略本不相同,故其对中国观察亦大相悬殊。
而美国伸张势力于远东,较列强独后,故对中国主张领土保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见俄租旅大据东三省为己有,深嫉视之。所以当日俄战争左袒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