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影响所及(一)(2 / 3)
举行正式典礼。
是日适得在鄂代表电称:“十省代表公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定组织大纲二十一条,七日内各代表须会于南京,有十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选举大总统;复公决未举总统以前,仍认鄂都督为中央军政府,并仍推伍、温二君为外交总副长。”
“由是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沪、鄂两处会议固已同归一致矣。”黄兴长长透了一口气,笑道,“黎督还是识大体。”
刚刚从武昌回来的同盟会要人谭人凤冷笑道:“黎元洪在武昌已经无话语权,自从李想发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湖北民心士气即为他所掌控,主持武昌军政府的是一个叫冯小戥的年轻人,他是李想铁杆跟班。说识大体的人,还是李想。”
程德全惊讶地问道:“冯小戥是何许人物?”
武昌竟然发生这样的变化,投机取巧的立宪会人物也都大吃一惊。
谭人凤带着几分钦佩几分无奈道:“李想的人都神秘着,也都年轻的过分,一腔革命热血令老夫羡慕。冯小戥处理内政的能力也是令老父佩服,他的那些班底能力无可挑剔,真不知道他怎么寻找到这些人才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程德全叹了口气,弦外有音地道,“恐共和虽成,而士女空闾巷,肝脑涂原野,兵连祸结,薄海骚然,其武装解决之肤功,又乌能若是其和平而迅厉哉。”
话语之间,全是反对李想“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
大家正沉浸在一种肃瑾的心情中,听得此言不禁愕然。
汤寿潜紧随其后的大言道:“南北相持,同胞惨杀,大局岌岌可危。又以和议或兴或辍,迄未就绪,而举朝阘茸,咸以革命二字相诟病,卒无有牺牲一身,剖陈大义,为国分忧者。阋墙既久,外侮乘之,势不至酿成豆剖瓜分之祸不止。”
如今其他各省都督如程德全、汤寿潜、谭延闿、庄蕴宽、陆荣廷、孙道仁等那一个不是清朝的大官僚地方大绅士,在他们思想深处,当然感到与其拥护那些素不相识的革命党人,不如拥护袁世凯尚觉气味相投,也是南方和议的主力军。李想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自然竭尽全力的反对。
正是此时,张骞拿着袁世凯一叠电报纸进来,众人传阅。
“袁宫保总算识大体。”程德全不禁舒了长长一口气,脸上浮出了一丝血色,笑道:“能不动兵戈平安共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之福、社稷之幸!”
袁世凯多次致电张謇,表示自已诚心诚意“和平了结”。这些电报全是袁世凯发来的。
在国内的君主立宪派大都投机革命,并取得各省政府要职,如湖北汤化龙,湖南谭延,浙江汤寿潜,四川蒲殿俊,江苏张謇,等等。他们之间仍保持一定的联系,政治上几乎都拥护袁世凯,隐然成为同盟会革命党人以外的一大政治势力,而清末状元公,清末第一实业家张謇则是这一派别的代言人。
率领三千民军北伐来到沪上的姚雨平,他也是北伐坚定支持者,此时义愤不已,大吼道:“袁世凯是一个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国的大任寄托在他的身上是靠不住的,趁此全国人心倾向革命的时候,把革命进行到底,一定可以取得最后胜利。”
听到此处,蓝天蔚也不禁动容,旋又强硬道:“北军势单力薄,调遣难周。我军朝气方新,万不可堕其延宕之术。敝军政分府现今整队北伐,一面廓清淮甸,以固我长江门户,然后与各民军合力北伐。务请我最崇拜、最亲爱诸公,持以决心,奋扬神武,毋使九仞之功止于一篑,是为至祷。”
蓝天蔚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湖北武备学生资送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1903年,25岁,与钮永建、秦毓鎏等在东京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回国后在湖北新军任统带官兼湖北将弁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不久赴日本考察军事,考入陆军大学。1910年归国,任陆军第2混成协统领,驻奉天。武昌起义后,与陆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第20镇统制张绍曾等,拟发动北方新军响应。不料吴被刺身死,张被解职,他随后赴沪。
蓝天蔚身处北方清廷核心,他的话让人深思。
“对,是这样的。”柏文慰道,“今民国已立,诸公早定大计,直捣贼巢。”
前段时间灰溜溜的林述庆瞧准了黄兴外刚内柔的秉性,一点也不客气地痛下针砭:“当前临时政府在政治上也处在有利地位,南方各地军民,纷纷发布通电,要求打消议和,出师北伐……”
这一语下得很重,众人正担心黄兴、张骞等受不了,粤军将领姚雨平却提高了嗓门:“和约且被李疯子破,已堕袁贼诡计。刻下敝军已联合五镇,预备开赴前敌,如何进行方略,速复,以免一误再误。”说至此,姚雨平忽向黄兴一揖拜倒,扬声誓言道,“北伐北伐,纵以吾辈之血,染成民国地图,亦所不惜!”
陶成章闯进来,刚好听见他们这样激进言论,立刻瞪着双眼吼道:“盖今者中国安危问题,不过和战两途,其事至明,一言能决。然以大势观之,与其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