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秋风秋雨愁煞人(8 / 10)
抱厦里取出,悬挂在礼堂前的柱子上,让所有进出的师生都能看见,以表明革命的心志。
“秋督办!”王金发叫喊了一声。
见秋瑾无动于衷,王金发冲上前去要拉她走,却被秋瑾一把推开。
“革命是要流血的!”秋瑾后退了一步,盯住王金发道,“如果满奴将我绑赴断头台,一刀将我杀了,天下人便可认清满奴本性,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成功!”
此时的秋瑾,已经抱定了必死的信念。
其实在昨晚听闻徐锡麟被杀的消息时,她就暗自打定了主意,不再活着离开大通学堂。
她已决心赴死,并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更多的国人。
竺绍康和一些还没走的师生,都停下了脚步,震撼且惊诧地望着秋瑾。
“你们都不必劝我,我今日决意一死,死且不悔!”秋瑾的语气无比坚定,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王金发还要再劝,却被秋瑾厉声斥退。
“学堂的所有师生都交给了你,你还不走,是想害死大家吗?”秋瑾杏眼圆睁,冲王金发怒吼道。
一旁的竺绍康知道形势紧迫,已容不得半刻耽搁,急忙冲上前来拉王金发走。
噼里啪啦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三百清兵已经一路小跑接近学堂大门。王金发望了一眼大门,又望了一眼秋瑾,最后猛一跺脚,和其他师生一起,朝后门撤离。
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秋瑾惨然一笑,闭上了双眼。
等她再睁开眼时,眸子里已是一片清澄。
她走回平日办公的屋子,整衣梳发,端坐于桌前。有成片的枪声传来,秋瑾的脸色却越发坚毅。她伸出手,拿起了桌上的笔……
大通学堂的师生前脚刚走,三百清兵后脚便团团包围了学堂。因不清楚学堂内的情况,众清兵不敢贸然冲入。
贵福下令鸣枪示威,成片的枪声顿时响起。
但大通学堂内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贵福命令清兵撞破大门,强行冲入学堂。
李钟岳担心清兵开枪伤人,是以命令众清兵不许胡乱开枪,并且亲自带队冲在最前面,以免有不听话的清兵违令开枪。
一进入学堂,才发现四下里空空荡荡,安静得出奇,别说人了,连鬼影子都看不见一个。
李钟岳松了口气,他以为大通学堂的人都已经逃走了。
他知道秋瑾办公的地方,所以一个人直奔东侧的平屋。他担心大通学堂的人走得匆忙,万一有落下的资料,他好赶在贵福进来之前将其销毁。
李钟岳满以为学堂内的所有人都已撤走,哪知推开平屋的门却看见了秋瑾,这令他大吃一惊。
秋瑾端坐于桌前,桌上铺有纸张,纸上墨痕逶迤,另有一柄短剑和一把手枪放在一旁。
“你怎么没有走?”李钟岳讶然问道。
秋瑾没有回答,只是斜了李钟岳一眼。
这时,一小队清兵为了保护李钟岳的安危,紧跟着赶来东侧,冲入平屋,看到了秋瑾。这些清兵立刻缴了短剑和手枪,将秋瑾双臂反拧,抓了起来。
秋瑾没有抵抗。
清兵抓了秋瑾,押到贵福的面前。
贵福冷冷一笑,命令将秋瑾押往县衙。
秋瑾被带走后,李钟岳拿起了桌上的纸,那上面是秋瑾写下的绝命词: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绝命词可谓字字诛心,李钟岳每读一字,心就疼痛一下,好似有一把刀横在了心上,正随着词句一刀一刀慢慢地切割……
抓捕了革命党的重要人物,实乃大功一件,若能从秋瑾的嘴里挖出更多的信息,那功劳就更大了,日后升官发财,自然不在话下。打着这样的算盘,贵福在秋瑾被捕的当晚,便亲自到县衙大牢里审讯秋瑾。
贵福一口气问了不少问题,但秋瑾始终一言不发。等到贵福问累了,靠着椅背喘气时,秋瑾才终于开了口。
“我认得你,”秋瑾斜视着贵福,语气森然,“你来过学堂,还送过一副对联。”
这句话犹如平地惊雷,惊得贵福后背一寒。
贵福的思维猛然间转过弯来。秋瑾接办大通学堂后,曾邀请他参加学堂的开学典礼,他不仅去了,还送了一副亲笔书写的对联以示道贺。既然秋瑾还记得他,那当日典礼上的其他革命党人,多半也还记得他。这一点,让贵福不免心惊胆寒。这些年革命党人制造了不少轰动全国的刺杀案件,远的不说,就说几天前,安徽巡抚恩铭刚刚在巡警学堂被徐锡麟刺杀身亡。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如何不让贵福担心?
顺着这个念头继续往下想,如果秋瑾由他审结定罪,最后杀秋瑾的就是他贵福,将来革命党人要报仇,自然一个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