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7 / 9)
,但与会中主要人物黄克强、杨性恂、杨笃生、秦毓鎏、张溥泉等交往密切,因黄克强等都是实业学堂的同事。
一九〇五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二十二岁上半年仍在长沙实业学堂任教。暑假中至上海,重晤秦毓鎏(去年,因“华兴会”起义失败逃来上海)。秋后,至杭州游西湖,作画寄陈独秀。
下半年,在南京,任教于陆军小学,授英文,与刘三共事。此时,并与赵声(伯先)相识。据曼殊《燕子龛随笔》记述:“余教习江南陆军小学时,伯先为新军第三标标统,始与相识,余叹为将才也。每次过从,必命兵士携壶购板鸭黄酒。伯先豪于饮,余亦雄于食,既醉,则按剑高歌于风吹细柳之下,咸相与驰骋于龙盘虎踞之间,至乐也。”亦常与刘三出游作画,在曼殊《画跋》中有记载:“乙巳羁秣陵,偕季平登鸡鸣寺,观台城后湖,百感交集,画示季平。”又记:“乙巳与季平行脚秣陵,金凤出素绢索画,未成而金凤他适。及后,渡湘水,作此寄之,宁使殷洪乔投向石头城下耳。”于此可以窥见,曼殊亦尝涉足花丛。
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二十三岁元月二十五日(阴历元旦),与刘师培(申叔)经南京下关,作画一幅(《画跋》记:“丙午元旦,与申叔过马关作。”按“马关”,非日本之“马关”,其时曼殊尚在南京,可能指南京之下关)。
同年,印度友人钵罗罕回国,绘《江干萧寺图》赠别(据丙午《画跋》记)。
春初,再至长沙,执教于明德学堂,教授图画;僦居永福寺。
夏,应刘师培邀约,至芜湖,执教于皖江中学,与邓纯侯同事。
暑假中,偕陈独秀东渡,至日本寻义母河合仙,不遇。(据河合氏次年所作《曼殊画谱序》记:“(吾儿)去夏始得卷单来东省余,适余居乡,缘悭不遇。”)暑假结束,从日本回国,仍赴芜湖皖江中学任教。但因学校闹风潮,于阴历八月下旬,与陶焕卿、龚薇生离芜湖,至上海,拟入留云寺为僧。阴历九月初四,又往杭州,游西湖。初九日,返上海,住爱国女学,偶于故纸堆中得英人祖梨手绘露伊斯美索尔像。阴历十月,迁居八仙桥鼎吉里四号夏寓。此处实为中华同盟会江苏分部。阴历十一月二十三日,离上海,往游温州。不久,返回上海。(以上行踪见曼殊丙午年《与刘三书》)
一九〇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二十四岁二月十三日(阴历元旦),与刘师培、何震夫妇东渡赴日本。自正月至五月,在东京牛区新小川町《民报》社,与章太炎同住。期间,除为《民报》写文章外,埋头于梵文着述,成《梵文典》八卷,自为序,章太炎亦为题序。此外,还不时留居于义母河合仙家,借叙天伦之乐,因曼殊始终认为河合仙是他的生母。
曼殊在《民报》增刊《天讨》上还发表其绘画:《猎狐图》、《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图》、《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图》、《陈元孝题奇石壁图》。
是年春,鲁迅至日本筹办《新生》杂志,曼殊应邀为筹办人之一。但《新生》未得同人积极支持,尚未问世即告夭折。
六月,曼殊迁往小石川区久坚町《天义报》社,与刘师培、何震夫妇同住。先后发表其绘画《女娲像》、《孤山图》、《邓太妙自治州秋思图》、《江干萧寺图》、《清秋弦月图》等幅于《天义报》附刊。
此时,女弟子何震辑《曼殊画谱》,河合氏为其题序,章太炎为其题跋,原拟与《梵文典》同时付印,未果。
曼殊在《天义报》还先后发表所撰《海哥美尔氏名画赞》、《秋瑾遗诗序》、《画谱自序》、《露伊斯美索尔遗像赞》等文。
九月,归国,至上海,与陈去病同寓于爱而近路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以童年时摄影赠陈去病,陈为题七绝一首:“正朔南天奉盛明,孤忠唯有郑延平。百年更见田中妪,一样宁馨裹锦绷。”
十二月十日(阴历十一月初六),复东渡,访旧友张文渭于东京神田区之某下宿屋中。
是年出版《文学因缘》,由东渡博文馆印刷,齐民社发行。
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二十五岁二月,寓横滨神田区猿乐町清寿馆;因患肝跳症,旋入横滨医院静养。为高天梅绘就《万梅图》。寄赠相片与柳亚子。
三月,欲进真宗大学修习梵文,未果。每日读拜伦诗以消遣。
五月,因章太炎、刘师培交恶,刘师培夫妇迁怒于曼殊,曼殊移居另一友人处。撰《岭海幽光录》于《民报》第二十号。
祖母林氏病卒于沥溪乡。
六月,译成《娑罗海滨遁迹记》,发表于七八月《民报》第二十二、二十三号。
九月,回国,上海,寓虹口西华德路田中旅馆。中旬至杭州,寓西湖雷峰塔下白云庵。旋寓韬光庵,夜深闻鹃声,作《听鹃图》并诗一首寄刘三。诗云:“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饶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月底,返上海。
十月七日(阴历九月十三日),应杨仁山居士之约,至南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