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却见娇龙藏陌阡2(4 / 4)
夫笑道:“希奇吧?这玩意儿是小龙老师教大伙儿做的。一个水葱似的嫩女娃,哪晓得脑筋那么好使,除了水车她还教我们好多希奇管用的法子。斗箕村百十亩庄稼,自她来了后给料理的停停当当,收成增加好多,去年打的谷子今年开春还没吃完呢!”
小雪道:“那位……小龙老师,她会干农活,种庄稼?”
农夫连连摆手:“不,不,小龙老师一双嫩手吹都吹得破,谁忍心让她干粗活呀?打柴,盖房,洗衣扫地,平常的活计大家都帮她干完了,只在遇到难关时请她给出出主意。你说小龙老师哪来那么多见识学问,甭管田里村里有啥麻烦,她一开口就没化解不了的。”一行人步入村子,闻听谈及“小龙老师”,村民无不笑容满面,再问此刻所在,纷纷遥指村塾。
农夫接着赞叹:“要论小龙老师做的最大好事,还得算教各家娃儿念书识字。咱穷苦农户的孩子几时念过书?八辈子想不到那福份。她一来,好了,非但教认字,教做诗词文章,还把娃儿们教得又懂事,又知礼,体贴老人亲爱兄弟,哪象往年村头田地长大的蠢东西,比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都显贵气哩!告诉你们不信,就一年多的时日,斗箕村老的小的吃的用的全改了样。大伙儿谈起,都说小龙老师定是观音菩萨托生,专门到凡间来救度咱们贫苦穷人……”赞颂未几,走到一处草庐前,门口七八棵桃树,悬挂木匾曰“野泮”,意指乡间无饷无名的小学,旧典故新用法,字迹娟秀,正是龙百灵的手笔。
草庐里书声朗朗,正在上课,农夫待要进门传讯。李凤歧止住道:“别忙惊扰,先听听小龙老师在教什么。”让韩梅抱唐多多走远,免得那小孩吵闹。众人屏息蹑脚,走到窗下静听,屋里十几个幼童念得正起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是一首唐诗。
念完提问,小龙老师道:“菜花儿,你讲讲看,这首诗谁写的,好在哪里?”
叫菜花儿的小女孩应声起立,细声细气的道:“唐朝李太白写的《静夜思》,上节课讲过,这首诗好在意境。”
小龙老师道:“对了,写诗作词首在意境,文采内容倒是其次,更不必拘泥平仄格律。拿这首《静夜思》来说,内容有甚奇妙呢?翻成白话是这样‘床前的月光亮晃晃啊,我疑心是地下结了霜啊,我抬起头看月亮好亮好亮啊,我低下头就想起了家乡嘛。’平平无奇,象半夜没睡醒说的呆话。”
众孩童哈哈大笑,有的道:“象我姥姥念阿弥陀佛。”有的道:“象小娃娃夜里尿床直叫唤。”气氛活跃,全无寻常学堂里的死板之感。
小龙老师道:“可是,这平平淡淡的内容,经李太白‘明月光’‘地上霜’两景衬托,立时就有一种清凄孤冷的意境。月光的清,霜影的冷,清冷便是此诗的绝妙处。我们读《静夜思》的时候,首先感到的是一股清冷之意扑面而来,然后才会探究作者为何清凄啊,为何孤独啊,一步步深入,从字里行间寻出‘思乡’之情,反过来再看前景,诗人思念家乡又回不去的心情便感同身受了。所以说,我们读诗要品味意境,作诗也当‘意在词先’,不要堆砌词藻,构思新奇,应该先将心意反复回味,把自己感动了,下笔方可化平淡为绝妙。大家听懂了么?”
孩童们齐道:“听懂了!”
窗外李凤歧挑起大指,悄声道:“听听,这才叫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小雪差点跟着回答“听懂啦”,嘴巴微张立即闭拢,暗想“她还挺会教书的,要是以前丁先生也这么教法,我在学堂多半能学得下去。”兰世海微诧道:“当初梦境显现,龙师妹十分悲伤消沉,怎地眼下如此开朗,还有耐性教小孩儿念诗。”李凤歧笑道:“身处幽静田园,日闻呀呀童音,再多的苦痛都能治愈了。”
片刻间下课散学。小龙老师照例演习礼仪,高声道:“各位同学再见,”孩童们躬身回礼:“龙姐姐再见。”小龙老师立即纠正:“什么姐姐弟弟,该叫老师或者先生,说过多少次了?”众孩童笑答:“你年纪小又好看,怎会是老师,先生?”“先生都是满嘴胡子,难看死啦。”边说边往外跑。小龙老师似乎很生气,追着喝命:“叫先生,叫老师!你们家大人谁不叫我小龙老师!”菜花儿带头起哄:“你又不老,就是龙姐姐啦,哦哦,龙姐姐,年纪小的龙姐姐!”一窝蜂撵了出来。群童轰然四散,小龙老师作势要追,忽望见峨嵋众徒,霎时双脚立定,笑容凝固在脸上。
李凤歧近前道:“小龙老师,我们来接你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