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一地鸡毛(下)(3 / 3)
赵普回信,我前些日子不知实情,乱说一气,现在我明白了,陛下决策是对的,一切错在主将。既然边境无忧,我就不用担心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不战为好。陛下知道,我这人向来没什么雄心壮志,年纪又大了,又没有立下功劳,只有尽忠报答陛下。
俺要报答你啊,可在这乡下如何报答呢?
懂的。
赵普递来金光灿灿的梯子,赵匡义难道不知道下吗?
将赵普四封信给大臣传阅,赵普好忠心啊。大家伙儿明白了,赵普是好人,我们一定向他学习。
暂时还没有起用赵普。
其实赵匡义现在仍觉得对某个人很羞愧……但宋九若不明智,现在是好事,然而将来却未必是好事。
于是将御史中丞辛仲甫提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他是赵普的亲信,宋九同样也推荐过,但确实是一个良吏。
知制诰知大名府赵昌言上海书,请斩败军将曹彬等人,陛下这么好的策略,曹彬居然无能,败得这么惨,不杀不足以惩戒。
是忠言哪,赵匡义立即提拨赵昌言为御史中丞,不久再拨为参知政事。
那还不明白吗?
一起上书,说是曹彬错误,导致三军惨败。曹彬、崔彦进、米信、杜彦圭、行营都监张绍勍、董愿、马步都指挥使傅潜、押阵部署陈廷山、排阵使蔡玉、先锋都监薛继昭召到京城。
实际蔡玉、陈廷山与薛继昭非是重要的大佬,但谁让他们在拒马河畔最先逃跑的?
至于张董二人有点悲催,本来是郭守文的,可是郭守文撤得有些晚,卷入宋九军中惨战,立的功早就补了罪,因此二人虽是米信军中的都监,同样也问罪了。崔彦进后来虽将功补罪,然而到了雄州没有出兵,后来兵力越聚越多,然而萧燕燕主动撤回去了,功未立起来,因此只有罪了。
十人一起送到尚书省开始问罪,宋九快到京城时,朝廷正在查鞫他们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