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荒诞(下)(2 / 3)
“为什么要雇船去京城。”
“我也不知道。”
“听说宋公在岐沟关很英勇,当时情况危急……”
宋九微闭着眼睛,不过听到外面的谈话,嘴角扬起苦笑,暂时赵匡义感谢自己的,而且想瞒也瞒不住,所以岐沟关一役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自己若是不知道分寸,可能就象未来小寇那样了。再怎么比,还有小寇那次的功劳大吗?
……
“宋卿回来了吗?”赵匡义问刘知信。
这些将领多受了伤,包括杨业在内,许多人被赵匡义强行留在京城养伤。
刘知信与宋九关系平时也不错,因此问刘知信。
“是回来了,臣昨天晚上探望,他说自己过大于功,不当受两位皇子亲迎,因此雇了船悄悄回家。”
“何过之有?”
“臣也不知,但宋相公回到雄州后便十分自责,然后重病。回到京城后,派家中傔人找到岐沟关烈士胡安国的家人,还有他准备提亲的朱家小娘子与其弟,于顺店宴请。然而两家人悲痛,吃不下去。宋公怏怏不乐地回到家中,病情又加重了。因此臣没有说几句便告退了。”
“顺店宴请?”
“是这样的。”刘知信将事情经过再度解释一遍。
当时近千名重伤兵自知必死,宋九让他们提要求,有的人提的要求很正常,但有的人提的要求却很古怪。如胡安国的要求,不说朱家还没有同意女儿嫁给他呢,就是同意了,举国悲伤,跑到顺店大吃一顿算那门子事。还有一个丁姓的伤兵提出要求,那就是由宋九证明,朝廷以后发放抚恤,一律交给他娇美如花的小娘子,但勒令她必须改嫁。不改嫁人不行哪,他小娘子长得漂亮,可是身体瘦弱,又带着两个孩子,以后吃完了抚恤,如何得活。不过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等他儿子长大后,让其中的一个儿子必须还是原姓,替丁家传宗接代(宋朝规矩,一旦母亲改嫁,子女往往随后夫姓,如范仲淹母亲改嫁朱家做了小妾,范仲淹一度改姓朱)。
这些要求若是让朝廷来办,可能会失去礼度。
因此宋九到了雄州,将功劳薄与牺牲将士名单交给朝廷,这些要求去未交给朝廷,打算他回京后自己来亲自处理这些头痛的要求。
说完后,刘知信又仿佛回到了那个血色黄昏,双眼垂泪。
人心都是肉长的,殿中的人几乎八成以上都是勾心斗角的高手,不过在这时,多数人眼中都有了一层湿意。
“起驾,去宋卿家,朕去看望他。”
赵匡义带着文武百官来到宋家。
宋九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说道:“臣抱病在身,不能觐见陛下,望陛下恕罪。”
“卿安心养病吧。”赵匡义亲自将宋九扶到床上。
“闻听岐沟关兵败,朕同样夜不能寐,寝食不安。如今三军夺气,朕不知如何是好。”
赵普,赵昌言,李昉,贾黄中等人上书,有的说不当出兵,有的说陛下你策略是对的,但前线诸将做错了。这是替赵匡义遮丑的。但赵匡义不会当真。
宋朝败了,那么辽国必然会反攻了。
实际宋九在路上才开始听到京城种种,十分失望。同样是太宗,与唐太宗相比,赵匡义差了不知多少。
当然,未必李世民有那么完美,真到了唐朝也许还有种种失望。
但最少李世民杀了大哥兄弟,敢让史官公正的记录下来,高丽失败后,敢下罪己诏,将责任全部揽于自己一人身上。
无论赵匡义在内治上做得怎么好,这份坦荡,这份大气,赵匡义拍马都追不上的。
宋九更恨赵普,为了重新上位,替赵匡义遮丑,可这样一来,就渐渐将赵匡义调教成一个真正的岳不群,甚至可能渐渐塑造一个对内强横,对外软弱的窝囊国度。
可最后也慢慢想开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又有几个李世民。相比于其他皇帝,赵匡义至少还算中上之资吧,至于比到清朝做奴才好,比到黑暗的明朝好,比到南北朝比门第好,比到唐末五代战乱好,比到元朝做最下等人好。
宋九徐徐答道:“陛下,岐沟关之败,虽让我朝元气大伤,辽国元气也是大伤。前线将士斗志顽强,以后辽国必会入侵,但臣相信一定会互有胜负,陛下倒不用太担心。不过陛下,臣想恳请陛下严惩臣。”
“宋卿……”
“陛下,听臣说,汉唐军威盛大,固然是种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奖罚分明,即便如名将李广之流,因失误同样也要被处死,因此诸将到了前线,不敢掉以轻心,更不会发生雄州诸将议事,象市井里的泼妇在大帐里扯皮的事。臣在固安便察觉到粮草有问题,因臣以前一直将曹公当成长辈,没能执着地利用都监之权强行过问。兵退雄州,更没有据理力争,到了岐沟关臣更感到不妙,但才智愚劣,终没有想出来,以至三军大败。后来臣虽亲自指挥,然而这个功劳不是臣的,而是前线将士,数万乡兵义勇用鲜血铺就出来的撤退之路。因此臣非但无功,而是有过,故恳请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