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一品富贵 > 第五百一十七章 求和

第五百一十七章 求和(2 / 3)

,而是我方我们,就是元蒙,隐约的意思就是南宋不行了,蒙古取天下是天理。所以元蒙将注意力渐渐从西亚转移到中原。为什么这么做,传教啊。

还有一类人,如周作人,王维,气节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王继忠无奈了,生命宝贵,再加上萧燕燕对他不错,于是投降。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他与张元等人有着本质区别就是虽投降了辽国,但不会带头将辽国祸水往宋朝引,伤害宋朝百姓。

因此多次提议萧燕燕与宋朝和好。

得到他的一些消息后,赵恒本来就不是惨忍的主,更不会做出汉武大帝对李陵一家子的事,况且王继忠算是他的藩邸旧人,还赐其几子为官。

王继忠先在信中主动承认了自己于望都一战中的失败,没有怪周莹,也没有怪王超,然后解释了议和的意义,并且表示辽国萧燕燕与皇上为了两国百姓,都想议和。

这封信让宋朝大臣们产生了分裂。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南边李继隆他们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终他们的部下,还在路上。

而且他们到达后,还不能投入战斗,毕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两千多里路,到达后必须得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整个北方铺满了几十万辽国铁骑,与河北边境音讯完全失去了联系,甚至传来瀛贝翼等州全部沧陷的消息。

能和平也不错。

特别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无奈,在政事堂将真相说出来,然而能在政事堂议事的官员不过二十几人,都是宋朝最顶尖的重臣,不管对宋九此举有多少怨恨或支持,这么大的事皆不敢泄露的。至少现在这些大臣还没有为了打击政敌,不顾国家亡国。

因此其他大臣不知真相,附和同意议和的人更多。

主要是瀛州大捷消息未到。

听着大家议论,宋九忽然睁开眼睛,问:“辽国气势汹汹而来,以前先帝与陛下多次请和不同意,为什么在占据优势情况下他们反而主动请和?”

这是一个问题。

赵恒道:“为何?”

“有两种情况,他们在河北遭到重创,担心失败了,所以逼陛下议和,得到好处,及时撤军回国。第二个可能就是迷惑我们,削弱我们的勇气,同意议和了,那么我们就会不备,将士也没有信心浴血奋战,那么兵临大名府,拿下大名府后,大军抵达黄河,马上就到了最冷的时刻,黄河冰封,辽军铁骑可以从容渡过黄河。国家危矣。”

究竟当时萧燕燕是什么想法,这成了一个谜团,不过宋九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若是议和也最好不过,但想和好,大家必须拿出一些诚意出来。若是要关南十县,那绝对不能答应,丢掉了关南十县,辽国铁骑随时轻易就冲到黄河边来了,那无疑是亡国之道。因此求地我们不能同意,若是求财,倒是可以谈一谈。”

赵恒额首。

这样说,也堵住了悠悠贪生怕死的文臣之口。

不过宋九在心中冷笑,求和嘛,那就议和,看谁迷惑了谁。

然后王继英推荐了曹利用前去议和。

这是一幕屈辱的场景,寇准气得牙齿都咬了起来。

不过这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然而曹利用到了大名府却让王钦若与孙全照拦住。

大名府也在浴血奋战,这一战无论王钦若心态如何,也立下了大功。

辽军逼迫大名府,宋朝担心之下,决定派一名重臣前去大名府,寇准说道就王参政你去最好。王钦若脸气得发青,不过他还是毅然去了最危险的前线。

并且他到了大名府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孙全照的大力信任。

将相和,天下兴。文武和,才能有作为。

几十万辽军杀了过来,要知道大名府天雄军兵力真的不多,否则寇准也不会讲出兵力可能不到一万的话。那么只能仿效李延渥在瀛州的做法,将所有乡兵、厢兵集合,甚至发起丁壮为临时兵士,准备防御。

而且王钦若也知道真相了,不要说和,和也要慢慢谈,若是战,也必须将辽军主力全部吸引到大名府,甚至澶州城下,那时候才能扎口袋,这意味着在这之前,大名府只能孤军奋战。

所以这时候王钦若强行将曹利用扣下,马上大名府都有危险了,士兵在拼命奋战,你代表着朝廷去议和,让将士还有信心作战吗?

辽军快到了。

王钦若将这支杂牌军分配,并且分配各自看守的城门。办法很公平,探符(抓阉)。

孙全照没有辜负他的信任,说道:“我世代为将,就不探符了,诸位将军你们随便挑选,挑剩下的士兵与城门就是我的。”

于是孙全照便担负着北城门的重担。

前面分配好,后面辽军杀死。

然而他们来到北城门前,看到古怪的一幕,城门大开,吊桥落索,一个兵士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萧燕燕奇怪地站在哪里,许久才问道,北城门是谁为主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