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2 / 2)
边的随侍都在亭子外面候着。
皇帝眯了眯眼,登上了喜雨亭:
“皇后,你在看什么呢?”
“自然是看这蓝天。天空如此广阔,也不知道这苍穹之下,大地是如何广袤,各地风光,或者雄伟或者秀丽,也许我终其一生,都不得见。”
“那容易,让下面再修一座园林便是。”
“万岁又来了。园林也不过是园林而已,难道还能够再现天然景致的宏伟壮丽不成?”贾琰笑道:“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万岁可想好,要在哪里开这新盐场了吗?”
“长芦,不,长芦实在是太近了。”
长芦位于沧州,其中汉沽盐场历史最为悠久,乃是全国最大的盐场。
皇帝沉吟了片刻,道:“皇后,你觉得,哪处最适合?”
“这我哪里知道?好歹也要钦天监派出水文博士、阴阳博士实地勘察过吧?不过,要我说,距离燕京太近了,只怕会让高句丽和东瀛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越靠外越好。当然,考虑到季风的影响,东海沿岸自然是不适宜的。”
“也就是说,北海么?”
北海,也就是渤海的旧称,因为是内海,风多雨少,因此北海沿岸,尤其是西侧的沧州一带,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最大也是最古老的盐场。不过,这不等于说,只有沧州一处适合捡盐场了。实际上,在莱州,一样有盐场,只是规模不如沧州长芦,而且莱州盐场还多在用煮盐法制盐。@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而莱州正好与高句丽隔海相望。
皇帝给钦天监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命令是,在莱州试验晒盐法,最好研制出适合莱州气候并且不需要铁锅,也就是不需要煮盐的制盐法。
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在华夏的历史上,这句话总是裹挟着无数的鲜血和尸首躺在历史的阴影里面静静地凝视着每一个人。
哪怕负责制盐的官员连连摇头,负责监工的内侍也总是尖声叫骂:
“鬼知道你们说的是不是托辞!咱家只知道,在宋代的时候,人家就用晒盐法!咱家可不管什么做不到做得到!既然古人能够做到,你们就必须想办法做到!”
没有办法,当地的官员被这几个内侍喷得满头包,有的人回去查书,有的人去拜访当地的老人,有的人则带领着手下的灶户——不,现在应该说盐户——盐户们试验各种可能。
也亏得皇帝并没有什么都没有给。什么扩大盐场的面积,扩建盐池……
在这方面,那些内侍们比那些盐官们还积极。
如此一年有余,付出了三位盐官的生命,终于让莱州人试验出了适合莱州的晒盐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死去的盐户们,更是轻轻地被五十两银子给打发了——更多的抚恤银被那些内侍们给吞掉了。
也因为新式的晒盐法的成功,让莱州的盐场产量翻了两番,就连沧州盐场也跟着受惠。
如果说沧州四个盐场关系着国运,而且还要太上皇的人的话,那么,与沧州相比,莱州盐场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有些不够看了。
没有办法,莱州靠近东海,怎么也会受台风的影响,对比之下,沧州受到的影响就要少很多。@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当然,为了加大对高句丽、东瀛以及倭寇的吸引力,皇帝让人在宁海盐场之外,又建了一片盐场,直接受他的控制。
也因为宁海盐场和龚家滩盐场,皇帝手里可以用来交易的盐,更是大大增多,仅仅是一年时间,莱州往高句丽和东瀛方向的海上贸易就暴涨百分之三百,往来的商船络绎不绝。
中原往高句丽和东瀛输出铜钱、盐巴、高级丝绸和茶叶,往国内运回大量的黄金。
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对高句丽和东瀛那边迟迟没有反应十分不满,可是看到自己的腰包一点一点地鼓起来,他也就不说话了。
海外贸易,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