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未来之对手(3 / 4)
仪仗,众人纷纷道:“将军回来了。”
听到动静,那书生惊喜地往王斗这边看来,王斗注意他一张脸又圆又白,颌下一些短须,不到四十样子。身着儒衫,腰间挎的一把佩剑很是明显。
谢一科策马前去,不一会儿,他回来悄悄向王斗禀报:“将军,那穷酸佩剑直闯将军府,被护卫拦下了。”
王斗哦了一声。
他说着,那书生己是大步过来,远远的,他就冲王斗施了一礼,然后高喊:“公之意,吾尽知也,然公欲成大事必不可缺我”
周边一片大笑,王斗眉头微微一皱,心想:“狂生一个。”
第318尊皇攘夷,驱狼吞虎
崇祯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天气慢慢变热,不过不时狂风刮起,天气立时急转寒。
在此时的定国将军府内,王斗身着常服,静静的坐着喝茶。下手处一身着长布青衫,身材高瘦的文人含笑而坐,另一文人则站在厅中高谈阔论。
“学生以为,当以治国之策治理东路,内修政治,扩大屯田。外接勋贵,唯才是举,引朝中奥援,则东路之事可成。学生有万言书在此,请将军详观。”
说话的却是叶惜之,前几天他勇闯将军府,口出狂言,当时王斗不以为意。不过为了表示自己重视人才的姿态。还是客气的将他请入府内,安置入客房休息,几天过去,王斗早忘了这个人。
还是妻子谢秀娘欢喜的过来跟王斗说,说找到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先生,想聘请他为争儿的西席教授。 王斗的儿子王争已经五岁,甚为顽皮捣蛋,小小年纪竟敢去摸侍女的屁股,也不知跟谁学的。听闻这个消息,王斗吃惊的同时,也感觉对儿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提上议程了。
说起来王争也到了开蒙入学的年纪,虽然谢秀娘希望儿子留在身边,不过王斗却打算将他送入将要开办的军校学堂。他的儿子,决不允许作为温室的花朵存在。
将王争送入军校,也可以起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鼓励保安州所有的军官子弟进入军校深造。 虽然王斗不打算为儿子聘请西席,不过听闻妻子找到一个学识渊博的先生,还是立时召他来见。一见之下,竟是前几日被自己请入府内的那个叶惜之。
粗粗一谈之下,王斗觉得这个叶惜之也不如他外表那样大言不惭,自吹自擂,还是有一定本事的。 前日自己好友,保安州儒学学正符名启来访,为自己推荐两个人才,跟在她屁股之一的便是叶惜之,另一个则是自称为秦秩的文人。一番长谈,王斗心中窃喜,秦秩长于谋略,叶惜之长于民政,都是人才,自己差点错过。
这两日中,王斗都召叶惜之与秦秩说话。
得到王斗重视,叶惜之与秦秩都是心下欢喜特别是叶惜之,他洋洋洒洒早已准备了万言书,经过这几日的修改完善后,他更是胸有成竹。
在王斗翻阅万言:“学生之策,便是四事六政之法。修复驿路,建渠养蚕,屯粮、种棉、造林、牧畜、贸易诸计。
我宣镇之地,向不以盐粮见长,然有煤铁之利,东为京畿,西为三晋,临近塞外,当可大兴农牧,贸易往来。”
他越说越是兴奋,差点手舞足蹈:“将军救回二十万百姓,朝廷令之转为军户,可每数千人集于一屯,每屯相聚数十里,置行幕于荒秽钟,披荆棘,拾瓦砾,集粮养望。底蕴既展,百废俱兴。”
“……以东路百姓之教化,学生以为,可每屯设之学堂一所,百姓幼子均需识字,全民教化,使之邑无不学之声,户无不学之人,让百姓人人皆知礼义廉耻。”
“将军设之教化司,学生献尊皇攘夷之策……此国事纷纷之时,外有东奴,内有流寇,人心惶惶。将军趁势而起,以圣人之教诲,保家护国为号,拥戴圣君,平乱天下。当万人一心,皆随将军麾下,我舜乡军定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说到这里,叶惜之意气风的对王斗施了一礼。“好”王斗忍不住叫了声好,他放下万言书,亲手上前扶起叶惜之,意味深长的道:“先生高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请就坐。”以其言观之,这叶惜之谋虑深远,方略与治政都不错,是个战略与实干型的人才。听闻其是庐州人,曾求学庐州书院,于阳明新学颇有心得。在王斗印象中,阳明心血走的是唯心路线,并不怎么追求程序的正义与公平。
为了高尚目的,他们不介意使一些小手段,并认为这是合理的。当年的戚继光便是王学门下,为了达到自己平倭定虏的目的,他刻意结交当时的权臣张居正。在王斗看来,每人都有阴与阳的一面,戚继光结交奉承张居正,并不损他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叶惜之提议外接勋贵,引朝中奥援,在他看来,为了东路的繁华安定,这些事都可以作为权宜之策。比起迂腐的文人,这样的人才,却是王斗需要的。
叶惜之眉飞色舞的坐下,定国将军对他如此评价,看来的其中用,一展胸中所学只在当日。看叶惜之兴奋地样子,秦秩也在酝酿心中的话语,好友得定国将军器重之用已无疑问,但自己要用一番什么话,才能打动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