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准高三“烤生”(3 / 3)
定要找我签名,让我过过明星瘾。”贞淑正经八百与毛毛约定,“对了,你说我签的时候是写我的大名,还是写许大明星的名字呀?”最后竟甚是烦恼的苦着一张脸。
“几天不见,你怎么越来越贫了?”毛毛笑着拉着她的胳膊向胡同口走去。
走出胡同,看着街道两边低矮、杂乱的平房,贞淑心中涌上几多感慨。“什么时候咱们这儿,才能修道、拆迁住上楼房呀?”
前世因为高速公路的发展,铁路运输日见萧条,这条曾忙碌的街道也慢慢安静下来,甚至让人遗忘。直到2006年初的一场大雪,高速公路封闭了将近一个星期,人们才又想起了铁路,重新拥向火车站。市里的领导们才又想起这条路,在那年的夏天重修了这条路。又在二年多以后,为了市容市貌,才开始开发这片铁路家属区。
说起这片铁路房,历史最久远得有日伪时期建的房屋——典型的矮房小窗小门,明显就是日本人住过的;也有苏联老大哥时援建的房屋——高房梁、大门小窗;解放后我们自己建得房子房梁比日本的高,比老大哥的矮,也是大门小窗,总之铁路房有一共同特点——窗户小,有可以是受火车车窗的影响。
贞淑家住的公房是建国后盖得,从1979年老爸从部队复原参加工作,一直到2007年爸妈才买了新房搬走,她们整整住了二十八年,连小妹都是在这儿出生的。搬家后,老妈念念不忘得,还是相处和睦的邻居。
听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草甸子,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所以这片很少有人家挖菜窖。贞淑家这排公房曾在1989年重新翻盖过,之前的老房子因地势低,一到雨天时常水漫金山。建房时,又传出房改的风,所以建房的样式,多半都是按照住户的要求来建的,这才使得这排公记成了唯一一排大门大窗的公房,也是这片家属区中最好的房子。
这排公房一共住四户,由东到西,分别住着李叔家、贞淑家、毛毛家、崔叔家。除了贞淑的妈妈不是老师外,其余三家的家属都是老师。李叔的爱人薛姨还是贞淑初三时的数学老师,初三一年贞淑数学分数仿佛是坐上了火箭,由不及格涨到了九十多分,那效果缸缸得!
一个胡同的四家人,每家都有两个孩子。李叔和崔叔家都两个男孩,毛毛家是一男一女,而贞淑家则两个女孩。孩子的年龄也相差不了几岁,最大的和贞淑一般大,最小的要属贞慧了。
远亲不如近邻,两十几年里,大人没红过脸,小孩间没打过架,大家都相处得非常和睦。四家人,四种生活状态。每到夏天,都会有同的风景。李叔家论音量属李叔和他家老二最高;贞淑家爸妈声音都高,只是老妈的出现得更频繁;毛毛家只能听到毛毛妈于姨的声音,间或也会有毛毛的高音;而崔叔家无论何时都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连他家俩个儿子都憨厚寡言。
原本压在记忆深入处的人和事,都被重新翻了出来,而且是那么新活的展现在自己的面前,贞淑被自己的激动吓了一跳,原来她是如此留恋往日的一切。原以为日渐麻木的心,现在竟为这一切感动,重生真好!
重新回味从前她忽略、淡忘的,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想什么呢?”毛毛碰了碰有些出神的贞淑,她今天好怪。
“啊?没什么!只是不用再担心那些烦人的考试,有点高兴得傻了,美呆了!”说完,贞淑便大步流星地向前。
“你技校考得咋样?”毛毛边追赶她的脚步,边好奇的问。
“还行,不过这种学校多半走后门儿,分高了也不一定录取。不公布分线,直接发通知书,谁知道能不能考上。”贞淑从前世来,当然知道结果。她分数很高,却没被录取,因为老爸根本不会走后门儿那套。“还是努力备战高考吧!对了,我二姑要从省重点高中给我抄一套复习题,你要不要一起看。”
“当然要,什么时候?”毛毛也是学文科的,和贞淑一个学校,在文一班,而贞淑在文二班。
“要过一个月,等题到了一起看。”贞淑打算把那套高考题分散到其他练习题当中,再与毛毛分享。曾经毛毛只考上了省理工学院的高职,这次希望她的蝴蝶翅膀能改变毛毛的人生轨迹,让她走得更远更高。
“好呀!”
“对了,咱们哪天开学?”
“8月7日,星期天!”
“天!黑色的高三……”
“嘿嘿……”
夏日午后,两个少女一路走来,一路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