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3 / 3)
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这个中文词目前还不是个严肃的医学名词),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它的起因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拖延症”的灵丹妙药。在我们的社区中,直到现在,也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大家围绕某一种方法“有用还是没用”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针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徒增了无谓的内耗。
依我个人浅见,目前常用的战拖方法,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另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当然,像针对ADHD等生理诱因的药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
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防止反复,但改变周期较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
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
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本书给我们的惊喜也正在于此:本书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管齐下的方法方便实用,介绍了很多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
如果说“长期战拖”和“短期战拖”的强大在于助攻能力,那么本书这套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战拖力,倒很像是对抗拖延的正规军。毕竟,能够兼通“长期战拖”和“短期战拖”,并且取长补短的人不多,参加培训的成本更是高昂;而本书提供的策略,思路清晰,操作性强,有些甚至接近于一种标准操作流程(SOP),按照作者的说法,熟练使用之后,可以推而广之,帮助你克服其他方面的拖延。
本书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止一次地引用了德国军事家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当中的思想。再联系到它对“理性”的推崇,我们似乎嗅出明显的“男性化”风格。那么这支“正规军”,是否真的可以带来崭新的局面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刚刚翻译完书籍的译者们,其实并没有足够的发言权。真正能够说明问题的,是读者你的实践结果。
在这里,我想表达对我们译者团队的衷心感谢,“译场”是战拖会的翻译机构,纵跨线上和线下平台,负责与国内的出版机构合作,引进和翻译相关著作,主要是拖延行为、时间管理和心理成长等领域的学术著作、科普读物和自助书籍。这本书由首轮译场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各部分分工如下(引号内是参与者指定的署名ID):前言由于海成翻译,陶婧校对;第1章由王子恺翻译,翟稀凡校对;第2章由“我要好起来”翻译,第3章由"appwcn"翻译,均由卢伊丽校对;第4章由卢伊丽翻译,陶婧校对;第5章由翟稀凡翻译,"appwcn"校对;第6章由陶婧翻译,“我要好起来”校对;第7章由卢伊丽翻译,王子恺校对;附录部分由丁盈幸翻译,陶婧校对。全书由于海成、丁盈幸和“高丽拖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