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工业之花(2 / 3)
滨市内的工业单位提供的。
轴承方面,进入七十年代,即“四·五”时期,轴承工业为满足“大打矿山之仗”的需求,第二汽车制造厂同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汽车轴承生产基地。
一批地方中、小轴承厂又纷纷建立起来,形成了中国轴承工业第二个发展高峰期。
在七十年代之初的建厂高潮中,全国滚动轴承厂家已达600多个。在此期间,短圆柱滚子轴承、球面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都有较快发展,轴承品种规格日趋齐全。
到“五·五”初期,中国轴承制造业逐步建立起了瓦房店、哈尔滨、洛阳、襄阳轴承厂和上海轴承行业五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以及星罗棋布的中小轴承企业。
并建立了综合性的科研与工厂设计机构和一些行业内的工艺装备与测试仪器专业厂,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科研生产和后勤保障较完善的轴承工业体系。
据1977年171个主要企业统计,工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轴承产量1.2亿套,职工14.7万人,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8万台,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全员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为6821元/人·年,均比前一发展期有较大的进步。
在齿轮的发展制造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齿轮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起了齿轮机床、工具、量仪、专业齿轮和齿轮箱制造厂。
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齿轮制造行业。低速重载和高速大功率齿轮的设计和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类型的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已成批生产了出来。国际上生产的各种锥齿轮的制造技术,我们也已基本上掌握。各种型式的蜗杆副,也已能够自制。
应用于汽车、拖拉机和机床行业的大批量的齿轮,在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用于船舶和航空机械的高速和高速重载齿轮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对齿轮啮合原理、精度与检测、强度试验与计算、材料与热处理、高精度高效率制造工艺、新齿形、新工艺方法、新的齿轮型式和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林强生设计配套捷达的发动机,考虑到国内的现实情况,特意降低了功率、性能。因此现在他们出产的捷达,在低功率的环境下,还未有变速箱齿轮打碎的情况。
不过,林强生始终感觉这个材料问题,是个大事,必须得重视。
幸好现在公路上的汽车不多,齿轮碎了,人也不至于会有多大的事情。像后世的某些轿车,不就经常听说齿轮碎了,还照样卖得很好。
不过凡是就怕万一!这轴承和齿轮,都是核心科技!还就得叫个真,必须得掌握!
现在他们厂出产的捷达,所用的发动机是一台2.0升排量的4缸汽油机,最大功率57kw,最大扭矩128N.m。
这在1980年前后是个相当不错的参数,它搭配4速手动变速器,能达到130公里/小时的最高车速!
最高速时,除了有点抖之外,没什么大毛病。后世的现代车也抖,那不也有的是人开。
这对于同期的北京202、212,上海牌轿车是不可想象的!而以90公里的时速巡航时,它的百公里油耗为10升,这在1978年也是很经济的。202、212、上海牌轿车都在14~5个油耗。
因此,在省城江岸汽车厂生产的捷达轿车,在省市内极其的受欢迎!
还因为省里有了这家汽车制造厂,从而导致了在边境上倒卖进口拉达的地下生意,都开始惨淡了起来。
江岸汽车厂出产的捷达,在慢慢的挤占拉达市场!
要知道,现在的这些进来的拉达轿车,除了正规渠道进口的极少辆以外,余下的都是二手配件过来的,然后再组装。
就是这样小规模的地下渠道,在七八十年代,整个黑龙江省地区的拉达数量,最高峰时达到了几十万辆!而且拉达小轿车,还曾作为出租车行驶在首都的街头!可想而知,拉达在整个国内,有个怎样的拥有量。
江岸汽车制造厂,在哈尔滨能发展创立起来,的确是占了天时地利。这首先,黑龙江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省,工业门类相当齐全!不仅有齐全完善的重工业,还有比较健全的轻工业。70年代中期,省内建设了一批纺织企业等轻工业厂家,补全了轻工业缺失的短板。
黑龙江省的工业部门不仅参加了很多国内的工业建设,一些高精尖设备的生产研发,都是在黑龙江省的工业单位进行的。
两弹一星、潜艇、船舶的制造,大型汽轮机、锅炉、机电的生产配套。哈尔滨还作为轴承生产基地,在国内的工业版图上,占有重要一席。省内的一重、三大动力、哈尔滨机床厂、齐齐哈尔市第一二机床,都在国内有重要的地位,哈尔滨还是核工业、船舶工业的重要人才培育基地,相关零部件制造基地。
可以说,整个国内的工业产品,天上地下,江河大海,黑龙江省能够独立生产百分之七八十!
哈尔滨的三大动力,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