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第702章 697 青年近卫军 (1)(7 / 11)
不要动手,法国自己撑下去把奥地利和英国打败,就差不多完事了。德国能够安心地去进行工业化,大唐也能够安心地去发展自己的本土殖民。法国苦逼了一点,但是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可是马恩斯自作主张发动了对普鲁士的“统一战争”,中间还跟法国出现了一定龃龉冲突,大唐又不得不介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却说英国被击败之后,大唐已经停住了进军脚步,准备好好的享受荷兰和比利时的这份胜利礼包。但是,德国铁了心要灭普鲁士,最终碰上了俄普奥三家联军。
马后炮的来看,如果那时候德国跟普鲁士停战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事情了。但是那个时候,唐人普遍看好德国的统一进程,而且实际白南也知道,就算德国没有灭掉普鲁士,俄普奥仍旧是会对德国再敲打一遍。更不要说,大唐还在撺掇波兰独立。
所以,这场纠结的战争,是白南不得不去参与的。然而白南也可以很骄傲地说,因为我们是这个星球上的独有霸权,俄普奥德需要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战争,我们伸伸指头就可以了。
事实上白南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战斗序列的唐军分别是大唐陆军第三师、海军陆战队第二团、大唐特设兵团欧洲旅和廓尔喀旅,总兵力为两万七千人左右,如果算上海军的参战兵力,那就是三万人上下。三万这个数字算是比较大了,但是相比大唐的总可调动兵力,也就是二十分之一略多一点。
作为独霸国家,大唐当然还具备动员非本国兵力的能力,虽然其中免不了出钱出力,但是不用将本国军队从美洲或者亚洲运送到欧洲,也算是节省成本了。首先要提的自然是白南创造性的把法国的“不受欢迎”人士们给弄成了国际志愿军,兵力多达八万,虽然战斗力很没法保证,不过扔到战场上锻炼一下就可以了。
唐军首先拉起的部队是荷兰-比利时联军,这支军队中很多人之前还在跟唐军作战,兵力也并不算多,荷兰方面是一个师,比利时将一个团加入进去了,大约是1.5万人兵力。
德军自然不用说,那是这场战争中真正的主角。德军原本是已经动员了二十万人的兵力,分别在东线和南线。在俄普奥三国联军形成之时,马恩斯再度动员,将后备力量也要投入进去,不过这时候德国就缺少武器装备和必要的战争物资了,还要大唐进行投入。实际上真正在东线能够作战的,还是布吕歇尔手中的十二万人军团,马恩斯之后又投入了五万人,所以这条战线上德军真正可以利用的兵力也就是十七万了。
波兰一方,大唐通过各种努力,最终使得大部分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军队砖头科希丘什科的波兰人民革命军中,就连之前是科希丘什科上司的亲王殿下,也毅然决然地将手中的部队交给科希丘什科,因为卖国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早晚会把反抗侵略的波军给败光。
德军将普军和其他一些次等武器分配给了波兰人民革命军,波兰人民革命军的兵力提升到五万人。
至少在兵力上,大唐领导的同盟军与俄普奥三国联军基本持平了。
第708章 703 华沙会战(一):紧缺的弹药
1794年10月,布吕歇尔挥军东进,攻入东普鲁士,而腓特烈?威廉二世也非常光棍,直接放弃了自己的老巢柯尼斯堡,带领最后的五万名普鲁士军队以及普鲁士的一众贵族甚至容克们,进入立陶宛境内,与沙俄军队汇合。
此时战场的形势是,布吕歇尔率领的十二万德军在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一带,第二线五万德军在大波兰省。另一路德军和法兰西国际志愿军,则在德国南部,威胁奥地利。敌对方面,普军从东普鲁士主动撤退,绕道立陶宛进入白俄罗斯,与俄军在明斯克形成会师局面。这一路敌军兵力接近二十万,是最强的一股。而奥地利主力军从小波兰出兵,逐渐接近波兰首都华沙,而科希丘什科率领的反抗军则在大唐同盟军指挥部的要求下,不主动与奥地利人接战,而是逐步向后撤退,寻求与德军合流。
岳震甫中将也是沙场宿将,从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就开始指挥军队,他的打算是,阻止奥军跟普军、俄军会师,分头歼灭,各个击破。俄普奥三国显然也知道这对于他们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普军和俄军飞速前往波兰,准备接应奥地利军队。德军则立即南下,要抢在俄军和普军赶到之前,给奥军以迎头痛击。
对于德军来说,不利条件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兵力相对有限,两层兵力十七万人加上五万战斗力不太可靠的波兰人民革命军,对比奥地利的十万军队是很多,但是再加上俄军和普军就不太足够了。虽然德军装备上存在优势,但是之前德军轻敌失利的旧事殷鉴不远,此时德军需要装备太多的部队,几乎每一个步兵师都存在弹药短缺的情况。即便是布吕歇尔手中最精锐的三个步兵师,前线士兵只有两个基数的步枪弹,也就是二百发,基本上连续作战三四天,弹药就要告罄。这个情况在炮兵部队更严重,虽然德军基本上每个师都有炮兵团,装备有36门优秀的105毫米spl-75榴弹炮。但这些炮兵很多时间都是有炮无弹的,德军虽然全盘学唐军,但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