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 (2)(2 / 3)
大败。
从此四川军阀中,刘湘首屈一指。
但又是黄雀在后。
统一了四川的刘湘后面,站着统一了中国的蒋介石。
刘湘以帮助剿共为名,使蒋介石支持自己挤垮刘文辉统一了四川,现在蒋介石真要以剿共为名来削弱刘湘了——他必须帮助蒋介石去“围剿”红军。
起初刘湘不当回事。他正与刘文辉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张国焘、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从陕南进入川北。
直到这支红军击败田颂尧、杨森、刘存厚三个军的“围剿”,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建立了23个县革命政权后,刘湘才开始觉得情况不妙。
他召集亲信幕僚商议,说了一大堆前后矛盾的话:
“‘剿匪’乃目前当务之急,但与过去一般战争‘能战则战,不能战则不战,不因一时胜负而决定个人一生命运’的情况大有不同。因为‘剿匪’之战一旦发动,就是生死存亡所系,有我就无‘匪’,有‘匪’就无我,是决不能随便的事情。因此,只有拒‘匪’于川外,才是上策。”
他的话因果混乱,局外人很难得其要领。
听其话的却都是局内人,知道要点只在“拒‘匪’于川外”一句。他的中心意思是“驱”而不是“灭”。其余皆为搪塞蒋而说。
但对红四方面军久战不胜,六路围攻失败后,刘湘想金蝉脱壳,便通电辞职。蒋立即来电:“兄为乡为国,均应允负责到底,虽至一枪一弹,亦必完成任务。”
非要刘湘干到最后一枪一弹为止。
损失越大,督之越严。刘湘终于再清楚不过地看清了身后那只黄雀。
红军突围西征后,刘湘接到蒋介石邀其到南京面商机宜的电报。此前他与蒋介石从未谋面。刘湘并不急迫,到南京见蒋之前,先停在汉口,与邓汉祥密商。
蒋介石为了随时知道地方实力派动向,曾给白崇禧、刘湘一人一部电台。后来白崇禧、刘湘为了把握蒋的动向,都在上海派有固定提供消息的眼线。白崇禧放在上海的是王建平,刘湘放在上海的,就是邓汉祥。
邓汉祥在汉口告诉刘湘,蒋介石主要想利用川军阻止红军西进,以期达到他所希望的两败俱伤的目的。然后借口防堵红军,派重兵入川,实际掌握川局。
邓汉祥告诉刘湘的话,与湘江防堵前王建平告诉白崇禧的如出一辙。
白崇禧就是听了王建平一席话,下决心敞开了湘江大门。
邓汉祥一席话,也使刘湘不再三心二意。
他对邓汉祥说:“我的主意已经打定。红军西来的目的,究竟是拿下四川还是过路,现在尚难判断。假如他们的目的在拿四川,当然我们吃不消,但是以官兵保卫桑梓的关系,又是以逸待劳,也未尝不可一拼。幸而站得住,四川依然是我们的。如果红军只是假道,那就不成问题。但蒋介石如果借这个机会派军队入川,则我们同红军作战的结果,幸而胜,也是替蒋造机会,若失败,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无论如何,要阻止蒋介石派兵入川。”
刘湘也是防蒋胜于防共。
蒋也同样,借机剿灭西南军阀胜于剿灭红军。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早已预见到这种中国的特殊现象。
1934年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初次见蒋,他一副笨拙迟钝的样子,连话都说不清楚。次日再渴蒋,依然如故。蒋见状不愿直接与他再谈,叫杨永泰、张群、吴鼎昌去具体交涉。这正合不愿在蒋面前讨价还价的刘湘心意。连蒋介石的高参杨永泰这样精明的人都被蒙骗过去,以为素有雄才大略之称的刘湘,不过是一个窝囊废刘表而已。
但杨永泰眼中的这个刘表,很快就表现出决不会大意失荆州。不管怎么磋商他也坚决不让步,最后只好取消了蒋介石提出的中央军九个师入川的提议。
刘、蒋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全责,中央尽量补助饷款弹药;
第二,改组四川省政府,以刘湘为主席;
第三,组成南昌行营驻川参谋团,任命贺国光、杨吉辉为该团正副主任。
从先被称为“刘瞎子”、后被看做刘表的刘湘手里,蒋介石挖空心思也只派进去一个参谋团。
刘湘回川后,将新政府迁住重庆。他的方针是北守南拒。
在川北,由唐式遵率5万部队与邓锡侯、田颂尧合作,堵住红四方面军。
在南面,调集川军主力布防于宜宾至江津间的长江南岸,以潘文华为南岸“剿匪”总指挥,阻止红军过江。
刘湘告诉潘文华:“问题的严重不在于红军。中央军跟随红军之后进入川南,我们提不出任何理由拒绝。我们同红军固然水火不相容,但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蒋介石要消灭的对象。最好是朱、毛把蒋介石的大军带走,不要带进四川。”
这一点上,刘湘比王家烈精明百倍不止。不管路过还是不路过,他的根本方针是既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