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3 / 3)
面的人拿了成熟的棉铃过来后,孟明远立时无比肯定的确认这就是他要找的棉花。
那十几株棉花立时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而且棉花种子也确定了找寻的方向和方法,那家花匠处还有剩下的一小包。
向那家权贵征用了那名伺候棉花的花匠,由他口述,而他笔录,把棉花种植的前后事项全部捋顺一遍,再上呈户部主事存档,同时也订制成册放入翰林院书库之中,以备后来人查询。
把成熟的棉花采摘,弹花。
可惜,得到的熟棉花实在有限,加上那花匠以往存留下来的也没多少。孟明远只能尽可能利用这少得可怜的实物做出让人信服的东西来,首先是保暖,这也算它最显著的功效了。
他让丫环蓄了棉花缝了一个成年男人拳头大小的布袋,又以同样的丝棉之物充装木棉缝了一个相同的,然后让人体验比较。
至于纺线这事,就只能找熟练的纺织工匠,反正他既不懂种植也不懂纺线,只是知道它的功用罢了,统筹一下也就是了。
要说人才这东西啥时代都不缺,关键你能找出来就成。
那么点东西弄出那么点线,竟然还真有人能给织成布。
不服不行!
皇帝下旨,明年先种个几十亩棉花出来,结果种子不够,几十亩别想了,几亩都够呛,所以就成能种多少就全种了,然后再派人出去搜集种子。
在这样忙忙碌碌中,元德二十五年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