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断子绝孙雷(3 / 4)
水运路线是整个后勤部用了几个小时,翻阅了所有蒙古地图、调查部蒙古交通情报资料,以及大量的中俄官员、商人旅蒙游记后,制定的一条最优的后勤保障路线,相比于受限于天气的古商道,水运无疑不受任何气候限制。
此时听着汪庆辰的话,司马、蔡锷、王公亮和作战室参谋们都被吸引了过来,对于蒙古的交通,几乎所有人思维都被汽车、马车所局限着,根本就没有人想到使用水路交通,相比于蒙古几乎天然的陆路交通,水路交通的优点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百年来库伦至恰克图的商道,无论中俄商队都是依靠骆驼队、车队,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条水道一直没人使用,按照调查部资料和中俄两国官员游记资料,在土拉河至鄂尔浑河两岸,百年来,一直有华俄木商在岸边伐木,所伐木料都是作记后,直接放入河中,顺流直接漂到入恰克图码头附近,途中也没有瀑布断流,这条水运路线可以伐木放排,至少可以证明一点,这条水路绝对可以加以利用!”见所有人都被自己提出的水路交通给吸引之后,汪庆辰一边指着沙盘上的河道,一边开口介绍着,这条水运路线,至少按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完全可以使用。
“按照调查部收集的资料,即便是在枯水期,库伦城一带的土拉河水深也普遍在1米左右,入鄂尔浑河后水深会达到1.5至2米左右,虽然不能通行大船,但是我们可以使用南方广泛使用竹筏搭载物资、兵员,南方有一种毛竹扎制的,大型四层竹筏,满载吃水不过一尺,载重量5000斤左右,运载能力不亚于我军普遍使用的0A1型卡车。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受天气环境、道路环境地限制。如果我们为大竹筏加装发动机的话,相信速度可以提高一倍左右,其运输成本也远低于目前我们所依赖的汽车!当然如果可以设计一种专供浅水使用的小型舟船,无疑比这种竹筏更合适,不过如果现在需要应急的话,只要有足够的材料,我们可以在短期内造出足够的大型竹筏,用以运送部队以及作战物资。”
“用江筏运部队和弹药?”听到汪庆辰介绍后蔡锷接道。对于汪庆辰所说的四层大筏,蔡锷并不陌生,在西南河道里可以经常看到四层毛竹扎制的江筏,护国一役时,蔡锷所率领的护国军,也曾使过了江筏运送物资、兵员。
“是的,总指挥,就是江筏!只要有河的地方,江筏就能把货或人运过去。用江筏要比用汽车更合适,至少不用担心江筏陷入泥沼里!如果主任和总指挥同意,现在就可以通知库伦方面先扎木筏,至于船工不用担心,调查部不是说库伦城土拉河边有两千多船工吗?那些船工虽说是划小木船的,操木筏不比木船难多少,先放木筏一批试验一下,同时通知西北公司在内地采购毛竹。”对于总指挥知道江筏,汪庆辰并不觉得奇怪,当年在西南护国一役时,相信护国军也没少使用江筏,现在的问题在于。必须要查清这条水路,以尽快投入使用,于是汪庆辰便向主任提议。
“既然有了方案,现在就立即执行!前线等不了。”汪庆辰在说话的时候,司马看着沙盘中的土拉河,几乎没有一丝的犹豫,直接就开口说道。只要可以解决后勤问题,那么一切都不是什么问题,作为西北军创始人,没有人比司马更了解西北军,西北军的战斗力核心就是构建在强大火力上,在作战上严重依赖于自动火力和火炮,而这就需要提供最佳的后勤保障。一旦后勤出了问题,西北军的战斗力自然会有所下降,后勤是西北军战斗力地根本保障。
如果要问国人对于西北边防军什么印象最深,恐怕问一百个人,一百个都会回答,飞机和飞艇,的确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西北军开启了一个使用飞机大规模轰炸的时代,对张家口第五师的轰炸使得西北边防军航空队的大名,甚至于连欧洲同行们也有所耳闻,至少那些欧洲同行们知道在亚洲还有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航空队。
自从组建那天起,西北边防军航空队,便是边防军司令部眼中的宠儿,无论是在经费保障或是人员抽调上,都得到充分保障,甚至于航空学校建校也早于西北军校,由此可见西北边防军司令部,对其的宠爱达到何种地步。这种宠爱除了上次对张家口第五师轰炸时,当时航空队表现出来的强大攻击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原因是,这种宠爱的根源在司马那里,在司马这个后世人的眼中,谁掌握了强大的空中力量,谁控制了制空权,谁就等于掌握了战争的胜负,后世的几十年耳闻目睹,强大的空军等于战争的胜利,这种思想早就刻进了司马的脑海之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航空队的建设,司马可谓是倾尽心血,在现在西北边防军之中,司马只身兼一个边防军军内职务,那就是西北边防军航空队总队长。由此可见司马本人对航空队的宠爱,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正因为司马起了这个头,再加司马确信空军制胜论,才使得边防军航空队的规模,一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十五个航空兵联队,四百多架FH-1式战斗机、两百多架鹰-2式教练攻击机,近八百名飞行员,一万余名地勤、机场守备官兵,六座规模不菲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