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彼间(2 / 4)
的情报分析员。
“马克.努威尔,身高一米八五,体重78.5公斤,金发,碣眼,爱尔兰裔,1890年生与丹佛,毕业于圣福斯克高中,共和六年二月随家人移民西北,进入西北外国语学院学习,共和六年五月与张家口医院护士安妮.克劳斯尔结婚,两人系在邮轮上相识,目前安妮.努威尔已经怀孕,预产期就在最近。
共和六年响应边防公署征召加入西北边防军,半年前受推荐进入电讯中心学习情报分析。”作为海军情报处特别行动处主管高克栋,根据手中文件一字一句念着马克的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是由马克本人填写,但在此之前已经经过严格核对。 “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马克先生!”念完手中资料后,高克栋才抬起头看了一下这个爱尔兰裔情报员,无论对于非华裔情报人员或是华裔情报人员,根据调查部传统都会进行严密审核,尽管使用外裔情报人员在电讯中心或是调查部以及军情局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但是马克.努威尔却是第一批进入海军情报处的外裔情报人员。
招募西方情报人员源自调查部在俄罗斯的行动,起因系受限于容貌的明显差别,但那时外裔情报人员仍然限制在一线行动人员中,在调查部总部根本见不到任何外国人。但是随着西北电讯中心这一情报破译机构的建立,西方人和国人之间默契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地,适当引入一部分外裔情报人员就被列入调查部以及军情局的议事日程。
在调查部引入西方人进入情报分析机构之后,国人和外裔之间互相配合,使调查部工作进展远比过去更见成效,随后军情局也引入一批外国情报人员,以方便自己在海外的行动。中国人习惯于在大背景下观察事物,而西方人则更关注眼前,国人在判断时对周围环境依赖性更强,而西方人在判断问题时则更显独立,国人更倾向于整体思维,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分析。这些差异在情报收集分析中同样有所体现,国人和外国人在一起从事情报工作有很好的互补性,这或许是早先人们并没有想到的。
“长官,我的儿子在两天前就已经出生了,名字叫大卫!”马克.努威尔立即补充道,脸上带着初为人父的笑容。 “该死的,欢迎你加入海军,马克.努威尔准尉。”没想到自己手中的档案竟然如此滞后,高克栋轻骂了一句,然后带着笑容欢迎眼前这个年青人,看着眼前这个年青人,高克栋突然有种感觉,或许这个年青人会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情报员。
作为新建城市的葫芦岛和西北市以及西北其它新建工业城市一样,从建成伊始,电灯便取代了这个时代中国普遍存在的煤油灯、油灯。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葫芦岛夜景分外迷人,万家灯火使城市夜空光辉而明亮,霓虹灯映亮了这座城市,使得这座海滨城市充满魅力。
但是每天当时针指向十二点的时候,整个城市便失去了先前的流光溢彩,甚至于连街道上的路灯都只亮一半,以节约电力,偶尔在一些街道上还可以看到霓虹灯的五色灯光,亮灯的地方不是酒吧就是男人们的销魂窟。此时 “水兵之家”已经没有先前的热闹,来酒吧放松喝酒解乏的男人们早在几个小时之前就纷纷离开,毕竟今天不是周末或是休息日,明天还需要工作。但是即便是时间再晚,偶尔总会有一些醉鬼留在这里继续买醉,就像现在一样。
“付先生,还要再来一杯吗?”擦洗酒杯的杨金耀客气的问道,在其点头后,又为他加上一杯,然后自顾自的擦着酒杯、小菜碟。几天来眼前这个酒鬼已经成为 “水兵之家”的熟客,要不然临近打烊,换做其它人恐怕早已被杨金耀客气的请出去了。 “付先生,你过去在海军造船厂工作?”清洗完酒杯杨金耀随手给自己倒了一杯和眼前已经醉眼朦胧的付先生聊起来,忙了半天加一晚杨金耀也需要喝两杯解解乏。
“别……别提了!都是……是过去了!”已有八分醉意的付连海趴在酒桌上回答杨金耀,在付连海心里被从海军造船厂赶出来,根本就是一种耻辱,以至于放弃了船厂推荐自己到上海中华造船厂工作的机会,仍然呆在这里买醉度日,幸好过去在船厂工作时收入颇高,积蓄足够付连海挥霍一阵子。
“呵呵!不提也罢,跟你打听个事,你们船厂四号船坞整得神神秘秘的,你在船厂干过,有没有什么新闻说来听听,成天听船厂工人说那里好像很诡秘”陪任连海喝了几杯的杨金耀有意无意的打听道,同时装做喝酒的样子注意观察喝醉的付连海。 “四……四号船坞……不……不能说,保密,嘿嘿!你……不是个好人。”付连海醉意十足,手指晃晃的指着杨金耀嘿嘿的笑着。
“付先生……你喝多了!”付连海的话让杨金耀浑身一颤随即说道,同时借着喝酒掩饰心中的惊慌,看着付连海时眼中流露出寒意。 “呵呵!……反……反正我也不是船厂的人了……告诉你吧!四号坞……你想知道里面造的是什么吗?”话说了一半付连海醉指着桌上已经喝空的酒杯,意思再明显不过。 “谢……谢谢!”见酒吧老板为自己添满酒,付连海结结巴巴道谢,喝醉的他显然并不知道之前已经在鬼门关上打了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