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财政(2 / 4)
借用冶金研究所证券掩饰政府债务的方法就是司马的发明,债券的发行的确掩饰了西北政府目前负担的巨额债务,但却没有消除债务,并承担了巨额利息。为了不让公众看到政府重整军备负担的巨额债务,西北政府发行了 “冶金研究所证券”,而 “冶金研究所”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机构,资本由各主要军火生产厂家,也就是由司马名下西北公司和其它新建私立兵工企业提供。
西北政府则用证券偿付军火购置费用,在西北储备银行和金城银行担保下,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两家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巨大的信贷。从共和六年至共和七年,不过一年半时间,已经发行的冶金研究所证券面值达15亿西储券,而实际兑现不到3亿元,而且实际兑现的大都分配给非西北公司的私立兵工企业。
“巨额的利息?”显然司马没料到所谓财政紧张,竟然是指政府发行的高额债券需要负担巨额利息,为了这场战争,司马采用的经费保障是参考了二战时德国成熟经验制定的,公开债券和隐密证券发行保障了西北有足够资金,把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尽管代价是边防公署控制了整个西北银行界的全部信贷权。
“没错,就是巨额利息,我们发行的国防债券利息虽然是全国最低,但也高达四厘五至五厘之间,而政府其它各类债券利息则在五厘至六厘之间。我们在美国发行的债券因为利息只有六厘,不能和英法两国在美国发行的十厘债券相比,所以发行量有限只有不足五千万美元,在负债中所占比例不大。冶金研究所证券利息最低,但也有三厘四,我们一年光利息就需要负担1.5亿,几乎和一个月财政收入相当,而且随着三类债券的发行,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司马恭喜你,在西北取得奇迹般崛起的同时,现在西北人均负债额是全世界最高的,仅只利息一项,西北五省人均负息就高达近四元。”穆藕初吃力的说出这些数字。
仅仅不到一年半,西北政府就从全中国资金最充沛的地方政府,变成中国负债最多的地方政府,负债总额是中央政府的六倍,用负债累累都已经无法形容西北,这恐怕也是西北的奇迹之一吧!
“人均负债全世界最高?人均负息四元?如果换成的人均负债是多少?”司马听明白了穆藕初的意思,在内心盘算道。战争是个吞金兽,不到一年半的战争几乎将西北积蓄的财富消耗一空,尽管表面上西北并没有因为战争而衰败,反而因为战争,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军事工业、军需工业以及种种与之相关的轻重工业都在战时体制下得到高速发展,但是代价是政府负担了巨额债务,而债务全部依赖政府税收偿还。
“藕初,把西北公司目前掌握的冶金研究所债券换成不付利息的国库券怎么样?”沉默几分钟后司马说到,如果需要承担的话,由自己承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自己拥有西北公司80%股份,这意味着司马拥有这个时代中国最庞大的财富,而且非军需工业民品生产足以支持西北公司保持庞大的利润。司马的话让穆藕初一愣,诧异的望着司马。 “主任,这……”司马面笑着打断穆藕初,然后说出自己的决定。
“这什么这,如若西北完了,西北公司也就完了。你知道仅 “浪莎”丝袜一项,每个月就给西北公司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利润,还有高档时装、化妆品、日化品,这些高利润商品的利润就足以维持西北公司运营,更何况还有机械、钢铁、汽车,军工生产只占西北公司一小部分,占公司整体利润则更低,再说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偏向西北公司。
你不用说,我知道,既便是我自己有时也会偏向自己的公司不是,就这么决定了,把西北公司掌握的冶金研究所证券还有其它各类债券都转成不付息的国库券,国库券本身就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不是吗?”人们常说,没有西北公司就没有今天的西北,但是他们一直都忽视一个事实,没有西北同样没有现在的西北公司,西北公司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的企业,尽管司马曾试图剥离西北公司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但西北公司实际上早已经渗透到政府各个角落,强制剥离并不现实。
“主任,这么做并不足以挽回目前的局面,利用公司巨额利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要解决财政问题,必须另想他法。加征战争税并不现实,毕竟降低税赋、提高收入、扩大内需是西北的发展核心,西北今天的一切都建立在三者之上。如果像英国、法国为了支持战争而杀鸡取卵,增加个人所得税,对奢侈品征收100%消费税,对非工资意外收入征收94%的税,代价是以牺牲国内发展潜力为前提。”司马的决定可以缓一时之急,但却非长久之计。战争还会进行多长时间?还需要多少钱?西北财政压力只会随战争进行而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西北最喜欢标榜的成就之一,就是西北工业发展和公民收入增长。中国各地轻工业企业主在国内外获得巨额利润,被转化成西北制造的机械设备和诸多工业制成品,而酣战的欧洲和西北不断扩大的军备需要,刺激西北军火工业和相关产业畸形繁荣发展。 “熟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