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盘点(3 / 4)
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美好设想。按照这一设想西北将成为中国工业化输出地,尽管现在国内实业发展迅速,但是距离司马的要求相差甚远。
一直以来司马都将这个美好设想装在心里,整整沉淀了两年,腹稿了两年,也同样期盼了两年,国家未得到统一之前,所有设想永远只是设想,而如今终于可以大展宏图,实现促进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的理想。
“国家工业发展四年计划纲要!”望着桌上厚厚一摞计划纲要,这一计划纲要是拷贝苏俄的 “一五”计划,重工业,以发展国家重工业为核心,务求在四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使中国进入工业国的行列。当然这只是在重工业上,但是四年计划却和苏俄的一五计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四年计划之中私人资本投资占有很大比重,尽管其中大多数将依靠国家银行贷款,尽管国家投资占很大比重,但最终政府仍然会出售所控企业股份。
“四年,四年!用四年时间去完成苏俄五年中完成的任务!”桌上发展计划纲要中的 “四年”两字,对司马而言犹如万钧重担,四年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苏俄之所以定为五年计划的原因非常简单,在这个时代各国建立大型工厂的时间普遍为四年左右,第四年、第五年可回收部分投资,五年是一个投资回报时限。
但由于执行战时建设原则以及在建设工业中应用大量机械、厂房建筑成品预件,西北机械工厂的建设周期普通在一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五年无疑太过漫长,即便是自己有时间等,别人有时间等吗?在完成四年工业计划之后,即便是面对列强,中国亦有一战之力,只有到那时,才能全面废除各国在华特权,特权一日不废国家一日不安,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整个四年计划需要政府投资116亿元,民间筹集资金多达100亿元以上,如此庞大的一笔资金,仅依靠国内商业银行显然不甚现实,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接见南方实业界富商,要完成四年计划,不仅仅是要他们直接投资,还需要运用他们的影响力,加快从民间募集小额股份的速度,毕竟时间紧迫。
小额股份是四年计划顺利实施的一个保障,以一元一股,每十股为一个认购单位,每一个国民均可认购股票。历史上苏俄所采取地集中社会财富手段,并不适合中国,为了尽可能集中社会财富,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小额股权认购,把民间巨额小额散资变成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但愿一切顺利吧!”望着车外雪原,司马在心中祈祷,历史并没有留给自己太多的发展时间,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
一走出房间,陈方明便把衣领坚了起来以抵御严寒,然后朝公司走去。穿着一身黑色呢子大衣的陈方明看起来和街头上顶雪前行的路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如说有的话,恐怕也就是身上这身黑呢子大衣。在阜阳城这个北方小城,更多人都穿棉袍。他在路边小店趁着买烟的空档又买了一份报纸,然后边走边看报纸。
“国会两院通过议案,共和国将实行双首都制,京城为共和国法定首都,西北市为共和国行政首都。据此决议,国会两院以及国务院、下属部门将于共和九年上半年迁至西北……”看到报纸上的新闻,陈方明颇感诧异,没想到这个决议竟然会这么快通过。双都制、行政首都迁至西北,想到这陈方明眉头一扬。尽管早在八月份,就有部分议员提出双都制,并且数列双都制的优点,实行双都制在国内引得众说纷云,但是国人对于双都并不反对,毕竟大明朝可不就是双都制。
而他们不反对的真正原因非常简单,法定首都和行政首都分设,直接结果就是总统府与国务院分家。现在尽管从法律上确认了府院双方权责,府方已经完全被架空,但是出于避免未来可能重演的府院之争,大多数国人选择了支持。相比之下,人们更希望首都迁至南京,而非西北,但最终通过投票,国会在西北市、南京市之中选择了西北。
“行政首都?”陈方明已经一年未回西北市了,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西北市比京城更适合做中国首都,毕竟相比老旧的京城,西北更具活力、更能代表现代中国,传统和现代在西北实现了完美统一。自己为什么要想这些?想回西北,恐怕还要再等几年。陈方明一笑,把报纸夹在胳窝里,快步朝自己工作的地方走去。阜阳县西北公司办事处,这个办事处是西北最早的五十六个招工办事处之一,早在两年前他就从最初的招工点,变成现在的商业办事处。
办事处早已不是过去租用的私人小院,而是一个位于城中的二层小楼。刚拐过街角,陈方明就看到刚开办的 “中央银行阜阳分理处”,紧闭的铁栏门前,此时已排出一条长队,身着棉祅的士绅顶风冒雪排队的场面倒也少见。这些士绅大都打着雨伞,从衣着打扮上看,他们并不是居于城中,身家数十万的豪绅,应该是乡下富户或小地主。
看到他们肩膀上积聚的雪花,陈方明知道他们已经站了很长时间。来这只有一个目的,认购四年计划中的工厂企业股票,他们大都是从消息灵通的友人那里听到消息,政府要在四年内建立几千个大工厂,工厂是什么?是生金机!聚宝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