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东西方(2 / 3)
120人幸运加入。青年近卫军更强调精英化,但成员的减少并不意味势力减弱,反而有增无减。
相互提携、相互帮助是青年近卫军最大的特点,通过组织形成庞大的互助网络,使其成员获得通向财富和权力的捷径。精英化、互助网络是使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党。
“像看猴一样。”站在顶楼的罗臣伯望着楼下记者,摇头叹息,青年近卫军不是秘密组织,最近五六年年会,总会吸引大量记者。 “过去,我们从未被如此关注。”王天赐笑着递给罗臣伯一根烟。有人喜欢被关注,有人却不喜欢,王天赐就不喜欢,作为军情局三处负责人,怎么可能喜欢被人关注。
此时大会议室内,或站或坐着四十二个中年人,三三两两一起交谈、闲聊。过去二十二年,他们一路扶持走到现在,青年近卫军有今天地位,正是这四十二人的努力,他们用了十年改变青年近卫军,把它从一个准军事组织转变为精英组织。四十二人如今都是声名显赫,从政者身居高位,从商者为实业界大鳄,更妙的是四十二人分属国会四大党、六大财团。
端着茶杯的穆家祥拒绝了王天赐递来香烟,喝口茶,看着十几个激动不已朋友问: “他们在谈论什么?” “老内容,中美矛盾。”罗臣伯笑道。 “还是老观点?”穆家祥很诧异。 “不可调和性。”中国不想做英美在亚洲利益代言人,而是一直试图取代英美在亚洲的地位。王天赐深吸一口烟, “所以大家都觉得中美战争不可避免。”
“老一套,还不如讨论一下帮助中南的问题。”穆家祥不以为然。 “其实这是老板的外交政策决定的。”罗臣伯平静的说。王天赐和穆家祥一愣,旁边几个正在聊天的人也被罗臣伯的话吸引。
“众所周知,除去中俄,在国与国关系上,老板奉行利益至上,老板在考虑问题时,首先考虑利益,概莫能外。老板在欧洲战争上态度暧昧,是为了利益,想和一战一样,走钢丝绳。在局势明朗后,再加入战争,但是……”
罗臣伯喝了一口茶, “一战期间,老板和德国秘密合作,最近在英美被炒得满天飞,上次战争中国和德国签定了秘约,向德国提供大量战争物资,直接导致战争延长,美国人愤愤不平,欧战美国死了46万名士兵,中国要为其中36万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中立,被英美视为危险信号。中国明显的亲德倾向。国会中有四名德裔议员,至少三成议员亲德,国会通过自由贸易法案,不只是德国归还文物,最重要的是中国一直想帮助德国,只是苦于老板的态度,这次CG-1的胜利,是民意的胜利。”
孙广礼接过罗臣伯的话, “从兰芳危机起,路权赎买、香港问题等等,十几年外交,基本上围绕中国和英美法的利益冲突。国民对英美法的固执感到厌烦。后来的贸易争端、资源争端、市场争端。中国在殖民地的矿场,被课以重税;向殖民地出口商品,需要支付附加税,很多中国人是听着中美、中英争端长大的。民间普遍亲德,反感英美。英美也对中国极不信任,总理上次战争时和德国人的秘密合作,令英美感到恐惧。”
“美国报纸经常提到,等美国卷入欧战,中国准备背后动刀向美国人下手。外交部感到非常棘手,一方面总理不希望同德国结盟,在美英问题上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国内却有舆论诉求。美英两国对中德接触敏感到极点,对华态度日益强硬。”外交官孙云勤,提到中美关系时,颇感无奈。
外交部是国务院部门中工作最艰难的部门,外交部次长孙云勤是外交部的 “鹰派”,可即便如此,在国人看来他仍然是 “半个卖国贼”。国内舆论看待外交是非往往简单化,对外妥协就是汉奸,就是卖国贼。在顾总长这个 “一号卖国贼”领导下,外交部被称为 “卖国衙门”,在国民心中的地位,与劣清总理衙门有一拼。
“战争爆发时,英国试图用定单拉拢中国,但英国没钱了,亲德派不批准对英贷款,各大财团中高层德裔国民同样反对向英贷款。归还文物的举动,让亲德派借机通过自由贸易保护案。CG船队在亲德派和实业界推动下成形,德国人能拿出黄金购买中国商品,结果CG1激怒英国。一纸空文的《中德友好条约》让美国异常敏感,不断施压,目的是迫使中国及早站队。”
“为什么不向英美让步呢?” “让步?谁敢说让步,谁就是第二个陆子次。曼谷事件后,外交部曾试图缓和中美关系,结果当天,就收到邮件炸弹。而且,总理走钢丝的前车可鉴让英美对中国极为警惕。上次中国一边对德宣战,一边向德国出口大量军用物资。”所有人脸上表情复杂,总理在一战中违反国际道义,却使中国利益最大化。但也导致现在英美对中国极度不信任,关系亦急剧恶化。
“这些年中国外交政策核心是投机。对日作战,利用列强对日本的警惕;兰芳危机,利用英美法战后的虚弱。对日和解,同样是投机。现在,我们还在赌,赌美英不敢逼人太甚。但这次不同,前面,英美本身没有任何危险,而现在,英国已经危在旦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