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勤奋的人(2 / 4)
一切可能拆掉侦察兵上一切不必要设备,减轻重量。
同时还要帮助空军解决减重后碰到的技术难题,即如何在油箱容量、炸弹和机体重量间寻找合适平衡点。“还有呢?”木远帆觉得没什么新意,这都是空军技术部门早考虑过的。
“换发动机,NF-YL-1350发动机尽管功率比1235型大100马力,但重量却减轻不少,而且更省油。减少的重量可以用来加装副油箱。还有全面调整飞机内电路,拆掉一切不必要的电路设备,改动灭火装置,最后……”张洋有些不太确定的看着木远帆,犹豫是否应该说出最后减重方案。“张先生,只要有助减轻重量、增加燃料,加大航程,只管说出来。”
“设计侦察兵过程中,为了达到性能要求,我不得不对机体进行大规模减重,一些一时半会用不上的设备在设计中被去掉,一些设备功能被简化。但考虑到13000米至14000米高度正常巡航速度只有450公里,完成8700公里航程,需要费时20小时。在加装自动驾驶仪等辅助设备的同时,还特意将飞行员座椅设计成可调整式,方便飞行期间轮流休息。
同时还有食物加热柜。如果需要,都可以拆除,座椅可改成简易座椅,能进一步减重。”木远帆沉默了,尽管可以减重,但却牺牲了飞行员舒适性,要知道飞行员持续飞行3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目标,这么做是不是值得?
木远帆看着远处自愿报名参加任务的飞行员,即便铁人飞行30多个小时,也会变得极度疲惫,如取消设备……犹豫良久,木远帆毅然在图纸上划上红色标记,拆。
瞅着被大卸八块的侦察兵,张洋颇感忧虑。作为“侦察兵”设计师,张洋知道“侦察兵”有很多缺点,机体为减轻重量,采用钻孔梁框,而且机身全金属薄蒙皮结构,机身十分细长,导致机体非常脆弱。除明显缺点外,油箱没有采用自封闭技术,甚至为了减重,设计时还特意请公司设计了铝合金油箱。
“如果万一……”想到过去曾做过的试验,张洋心头一紧,脸色苍白。“不会,14000米高度不会有任何问题。”无论如何改造,侦察兵都没有发生质变,仍然没有任何自卫武器,但它依赖的并不是自卫武器,而且依靠敌人无法触及的绝对高空,这是侦察兵成功的原因。瞅着面色苍白的张洋,木远帆隐约猜出他担心什么。“张先生,当你设计侦察兵的时候,恐怕没想到侦察兵会变成攻击兵吧!”
“或许它有种种不足,但,张先生,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不是吗?至少它可以飞到那里,然后把炸弹……”木远帆无奈道。张洋设计侦察兵,但空军105架“侦察兵”却都在自己的第17空中侦察部队,自己对“侦察兵”的了解并不张洋差,一年前“侦察兵”曾创造过11345公里闭合航路世界记录,纪录未向外界公开。正因如此,才会向司令官建议对“侦察兵”全面改造,执行那个特殊任务。
“但是他的缺点……”张洋依然忧心忡忡。“至少它飞的很高,而且只是一次任务,我们更需要侦察机。”
钟楼上中午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消散。白令海峡依然灰蒙蒙、黑糊糊的一片。十天前,10月7日起随着白昼结束,长达100多天的冬夜降临了。白令海峡附近杰日尼奥夫角是处伸向楚科奇海三面环水的狭长浅滩,海角上乌厄连村只有一条大街,村民大多数为楚科奇人与爱斯基摩人,祖祖辈辈以海猎谋生。
但是乌厄连村却同样是海象牙雕艺术中心,共和18年一只探险船来到这里,把乌厄连村的海象牙雕带回国内,另类的装饰受到人们的欢迎,随后海象牙雕成为这里主要的输出商品。街道冷冷清清,零下四十几度的低温让降了一夜的雪花保存完好。正午时分,乌厄连镇仍然笼罩在黑暗中,土著居民大都在加工海象牙雕。
白令海峡在俄罗斯最东部,是亚洲与美洲之间最为狭窄的海峡。乌厄连地处位置被称为杰日尼奥夫角,它与北美威尔士王子角遥相呼应。像两柄锋利的长剑般守卫着彼此的国土,在中美宣战当天,俄罗斯帝国对美国宣战,运输机和飞艇便运来上千名中俄两国官兵,并开始在这里修建防御工程。
从北冰洋吹来的寒风冻结了一切,白茫茫积雪笼罩下乌厄连镇显得格外阴冷。万赖俱寂时,一辆2.5吨长城军用卡车车头大灯映亮了漆黑一团的市镇,车停在一座爱斯基摩式帐蓬附近,从卡车上跳下的士兵和几个穿驯鹿皮袄的土著居民比划手势交流后,随后对方热情的将两筐鱼和两筐驯鹿肉抬上车,同时从车上搬下几箱罐头和两袋面粉。
完成交易后,卡车调头驶出乌厄连镇,朝南驶去,车轮上防滑链发出哗拉啦的声响。几公里后,接近一个山包时,静寂被打破,山谷间一辆辆卡车不时驶出,数百盏灯将整个山谷照的透明。山谷间,数千名穿厚实防寒服的官兵,正在一片平坦的冰土上整理东西,一块块穿孔钢板跑道被吊车吊起,然后被官兵移在跑道上,用钢钉气锤加以固定。
“该死的,真冷!”刚出有取暖设备的餐厅,头戴皮帽身穿厚实防寒服的工兵,被刺骨的寒风吹的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