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上)(2 / 3)
朝右舷望去。
舰桥下舵房里,舵手正在悠哉悠哉。突然,扩音器内传来急令:“左满舵!”舵手飞快转动舵轮,军舰急剧改变航向。“给盘古发报。”鲁平涛大声命令。“发现美军战列舰队,航向北,方位经度……纬度……”发现美国战列舰队的消息迅速传回战列舰分舰队。“保佑电报发出前不要被敌人发现。”机要兵心中祈祷,而无线电员,更希望用电台发出信号。
突然,剧烈的炮火打破凌晨死寂的中太平洋海空,瞭望员发现敌舰喷吐出的火焰,有四艘敌舰冲向“鞍山号”。雷达操作员已开始进行最后几步开机动作。“目标方位157、距离14500,航速30.75……”雷达发现目标数据,火控计算机操作员立即把数据输入火控模拟计算机。
共和23年,汉武号战列舰安装上海空搜索、火控雷达及继电器式火控模拟计算机,完成共和海军武器革命。由雷达连续不断向计算机输入目标距离数据,计算机自动计算火控系统数据,同时及时修正舰身纵横摇摆的影响,给枪炮长提供精确的瞄准数据。尽管雷达一次只能跟踪一个目标,计算一个目标数据,但却影响深远。
部队战斗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军事技术,一是人员素质。因技术进步的困难,过去部队战斗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人员训练程度和士气,训练有素,士气高涨,是胜利保证。为提高海军官兵技术水平,警备舰队、国防海军都通过高强度强化训练加强官兵技战术水平,海军训练引入月月火水木金金模式。加入海军,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没有休息只有训练。
但从共和23年开始,雷达火控模拟计算机技术采用,官兵素质不再是衡量舰队战斗力的主要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优势。尤其是共和23年西北机电公司发明磁控管,制造出高解析度微波雷达后,在惊涛骇浪里,茫茫暗夜中,雷达与继电器式火控模拟计算机结合,精确计算结果超过经验丰富的枪炮长,标志着技术不能再用训练来弥补。
共和26年服役的“鞍山号”采用的是第一代舰炮火控系统,反应时间较长,但仍然被官兵视为最可信赖的武器。此时“鞍山号”前后四座双联炮塔内的官兵在焦急等待射击诸元,敌舰炮弹已经山崩海啸般扑来了。“射角……射界……”炮长接收到数据,随即开始在操纵台上设定射击诸元,双联液电控制舰炮随即调整射界,舰炮调整俯仰高度。
“2发急速射……”火控灯由红转绿,“鞍山号”前后4座双联炮塔,同时发出怒吼,“鞍山号”驱逐舰打响大海战国防海军第一炮,拉开海战序幕。每次齐射间隔仅一秒,16发炮弹在4秒内全部发射,此时一片炮弹已经在“鞍山号”周围落下,炮弹扬起的水浪落在“鞍山号”甲板上,弹片击打在舰体装甲上,发出叮当的脆响。
“该死!”冲在最前方的DD-379“贝纳姆”号驱逐舰上炮手见无一击中,恶狠狠的骂了一句,同时通过高位角测距仪获得新数据,调整舰炮俯仰角。14.5公里是Mark12舰炮最大射程,准确度尚在情理之中。正当美舰再次装填炮弹时,尖锐的破空声呼啸而至,声音与Mark12舰炮炮弹发出的声响截然不同,炮弹声尖锐、急促。
半开放式炮塔后方,抱着炮弹的装弹手听到破空声呼啸而至,本能般扔掉手中炮弹,从2米多高的炮塔跳下甲板。“贝纳姆号”驱逐舰舰艏接连升腾起数团爆炸的焰火,桅楼瞭望员兴奋的抓起电话大吼,“近失弹10,命中6发。”“鞍山号”四座双联炮塔再接再厉冲最前方的“贝纳姆号”发起第三轮炮击。
“目标方位……”雷达员不停报告目标舰最新方位,计算机计算诸元。明知已无路可退,何况本身就没有退意的“鞍山号”官兵心知肚明,在敌众我寡实力悬殊战斗中,与其伤敌数舰,不若利用雷达、火控计算机精度优势集中火力击沉一舰。炮弹落在舰桥下,弹片横飞击碎舰桥防弹玻璃,但舰桥内官兵依然屹立不动,鞍山号全速朝美军舰队逼近。
“集中火力,打沉一艘。右转舵,与敌保持8海里距离。”“鞍山号”舰长鲁平涛自然知道已方优势,与庞大的美军战列舰队相比,鞍山号驱逐舰吨位不及零头,仅有的优势一是夜间炮击的准确性,二是自动炮的速度。26式双联130毫米自动炮射速是36至40发,四座双联26式130毫米舰炮每分钟可以发射144-160发33.4公斤炮弹,一分钟发射炮弹重量超过4809.6公斤。
别说仅装备四门127毫米舰炮的美军驱逐舰,即便装备12门153毫米炮的条约型轻巡洋舰一分钟内发射重量不过3269千克。尽管只是理论上的最佳数值,毕竟26式舰炮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射速。快速炮击后身管需要冷却时间。但短时间内,却完全可以不顾身管寿命,打出这一数值。
美军军舰、鞍山号,超过18公里远距离炮战命中率几乎都是零,而且削弱防护的巡洋舰在中近距离也无法抵挡58倍身管26式舰炮发射的33.2公斤穿甲爆破弹。此时,双方的射程对比只有理论意义,弹药投射能力才是关键。而这恰恰是鞍山号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