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太阳(2 / 3)
票使劲甩动,“走,上饭馆,我请客。喝黄酒吃螃蟹,一醉方休。”
大西北刺骨的寒风卷起纷纷扬扬的雪粒,啪啪地打在玻璃窗上。艾丽丝城“市政厅”会议室,却温暖如春,包括军方代表在内各研究所专家会聚一堂。“市长”张镇国静静坐在角落。“理论部不久前提出设想,使氢弹设计有新的突破,但还有不少难点尚未解决。“加强型”方案和新方案各有千秋,也都存在问题,应集中力量于哪个方案?请大家畅所欲言。”
身材高大的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嫁先,以浓重的安徽口音说,“我先介绍新原理设想。”邓稼先以数据、图表说明新方案原理、计算结果。于化鹏介绍新方案的物理基础,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及困难。滔滔不绝发言时,汗水直冒,干脆脱下毛衣,只穿一件衬衫,边说边写,大黑板上满是草图、数据、公式。他的推断非常清晰,分析有条不紊。
会议结束后,理论研究所便将氢弹技术参数算出,从总体上勾画出结构、性能。根据理论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设计部绘出氢弹零部件图纸,送交第一、第二生产部加工制造。实验部则对氢弹部件进行检验。与此同时,协作公司开始按照要求,将特殊物资、元件,电子仪器、专用设备,源源不断运到生产制造厂,保证氢弹研制需要,一切按步就班。
理论设计日臻完善,为实验部氢弹爆炸冷热试验创造条件。“冷”试验俗称“打炮”是在核工厂专用野外爆轰场进行。试验人员在野外挖坑、安装、接线、起爆、测定,随后填坑、清扫,将“冷”试验结果反馈到理论部、设计部,为热核试验提供数据。为更进一步测试热核材料聚变当量数据,掌握热核聚变规律。共和32年11月5日试验人员在戈壁滩国家核试验场成功进行热核材料核试验。
冬天的戈壁滩,像狰狞的野兽。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描述过“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砂石翻滚,倔犟骆驼刺被迫匍匐于地的现象。然而,九院试验队伍顶风进驻戈壁,茫茫戈壁到处是一排排帐篷、汽车、堆起的器材和物资。戈壁深处,一座一百余米高的铁塔威武雄壮地矗立,塔顶上的装置就是进行原理试验的装置。
围绕铁塔是许多地堡式现场测试工号,各种记录仪器和电子设备安装其内。密如蛛网的导线与塔上装置探头相连。爆炸瞬间即逝,现场测试必须抓住瞬间,收集到数据,记录下参数,才能保证试验成功。
12月28日零时,离铁塔20公里掩体内,经过六次失败试验,理论部参试人员透过墨镜,终于看到充满希望之光的闪光和冉冉上升的蘑菇云。爆炸成功,可确切结果还等待测量数据。实验部专家全神贯注速报计算。几小时,结果清楚表明,目标达到。氢弹原理试验达到预期目的的消息传到艾丽丝城。
“我们相信,如果中国制造氢弹,未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威信将会受到损害。新武器破坏能力无限,对人类极端危险。中国有必要遵循道义的基本原则,不能成为毁灭性武器发起者。”看完由费米等数十名科学家寄来的联名倡议书,司马无奈的摇摇头。“他们准备退出委员会?”“是的,总理,他们在艾丽丝城委员会,发动抵制宝贝研制。如果不是因未得到十名委员同意,恐怕会以委员会名义提交倡议书。”
提到那些科学家,张镇国忍不住头痛,既不可能命令,更不可能关禁闭,几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呼吁停止氢弹研制,如果不是有大量“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约束,他们可能会干扰氢弹研制。艾丽丝城委员会19名委员中7名委员获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氢弹试验已经提上议程,再次发出倡议,甚至得到三百名科学家签名,费米等人已经决定退出。
“科学家不是政治家,只看到氢弹毁灭性,却没有看到氢弹毁灭性会带来持久和平,建在核恐怖之上的和平。”历史上美国也曾碰到同样问题。慢慢的科学家会意识到,核武器意味毁灭,但也能带来持久和平。“我会回信说服他们,但是“宝贝”不能停止,反而要加快,因为……”话说一半,司马意识到现在说并不合适。“时间紧迫啊!”
共和33年1月13日,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机械师、陆军官兵乘座火车或飞机抵达戈壁滩试验场。试验场上,铁塔耸立,不亚于埃菲尔铁塔。共和33年1月27日凌晨,重38吨,与卡车相近的圆柱体被卷扬机均速升至180米铁塔顶,安全军官进行最后一次工作人员点名,带领所有人离开试验场。仅留一个专家小组留在实验地75公里处。
试验场内专家小组在天亮前将炸弹机构调至待爆状态,75公里外掩体内,所有人都注视实验场。尽管掩体具备三防功能,但身居其中,众人仍然小心翼翼的戴好墨境,脸上涂抹防护霜。此时,掩体内播放的欢快歌曲时而被打断,报告准备工作进展情况。
“我还是倾向于在海上进行试验。”邓稼先提议,在海上试验更安全。根据计算机计算,“宝贝”当量大约在300万吨,300万吨当量是什么概念?爆炸专家计算过安全半径,考虑到爆炸扬尘,至少需要300公里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