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不会流一滴泪(2 / 3)
迫使德军转入防御。这样战局会进入对峙局面,13、21两个集团军没有能力彻底击败欧罗巴军团和东方占领区两百余万德国军队,所以中国选择等待,即便令俄罗斯方面军陷入危险。
一旦第6集团军到达即定位置,而德军仍困于乌拉尔城下,那么,战局就向有利中国的方向发展,拥有东方占领区全部精锐的欧罗巴军团,将陷入中国军队重重包围中。冬天就要来到,一旦欧罗巴军团被包围消灭,整个东方占领区,甚至柏林,都将向中国军队敞开大门。”希特勒与地堡内的元帅都被蔡茨勒悲观的推测弄得面沉似水。
“尽管只是推测,但我们必须注意,中国军队不是一支防御性军队,而是信奉进攻主义。与进攻相比,中国根本不会防御。”蔡茨勒忧心忡忡。“现在,暂时撤退完全必要,甚至迫切。”曾在中国服务的元帅,四天前,便对中国军队的调动提出分析报告,元首对此嗤之以鼻,根本不接受“十二纹章”将帅的报告,但看到报告的蔡茨勒清楚问题严重性。
“他总是个幸运儿,每次,他的敌人都能给他完美的借口。他的战争永远是正义的,这并不是刻意宣传,而是利用诱骗,令他的敌人主动提供借口。每次,当他“被迫”迎接敌国挑战时,作战计划却早已拟定。当我们用中国军队处于惶恐解释失常行为时,却陷入早已布置好的陷阱。中国会通过一系列行动,将敌人变成实业路1917号军棋上的棋子。
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全世界都变成棋子。不用怀疑,如果你接触过他,你会产生错觉,他可以看到百年后的世界,有窥知未来的天赋,所以才能惬意的在钢丝绳上跳舞,无失足之虑。如果说德国举动超出他的意料,是因为我们在意想不到的时间,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意想不到的战争,但他仍牢牢掌握未来,足以纠正控制所犯的错误。”
曼施坦因、法肯豪森等人曾如是感叹。“我反对战争,但却不得不承认,德国打乱了中国人的布局。我敢打赌,十年前,他已经在地图室中盘算欧洲。中国布局被打乱,一定会千方百计将局势拉回原轨,如果能抓住机会,德国在东方还有取得均势的可能,但如果错过主动权,失去的将不仅是东方占领区,包括欧洲。”
他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对中国军队的了解。在中国十余年的军事顾问生涯,使得他们接触到大量中国军方机密,其中很多关于俄罗斯与日本的军事机密,从军事机密中得出结论,初战俄罗斯时,中国还带着初出茅庐的苍促与不足。但与日本战争,中国就始终控制战争主动权,一步步将日本引入陷阱。
在随后外交交峰中,中国充分利用偶发事件,为本国谋利。似乎中国预知了偶发事件,已经酝酿好计划。中国政府拥有庞大的情报机构与大量政府民间分析机构,通过分析国际战略走向,为中国政府和军方决策提供服务。服务中其实就是预言,或者说推测。推测有的不会发生,有的已经发生,一旦事件发生,中国政府便会迅速参考推测结果,做出决策。
窥知未来能力建立在大量理论分析与推测基础上。早在多年前,他们就已经窥知世界格局,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分析与对策。进攻苏俄,正是战略部署中的一环,最终目标是欧洲。解决苏俄之后,中国人将会以解放者名义进入欧洲,德国抢先进攻打乱了中国人的步骤,中国人正在竭力挽回局面。德国最重要是能否打乱中国的战略布局,一旦中国得逞……
“不,雪已经降下,只需最后一击,就可以扼住中国人的喉咙。天气,曾经挽救朱加什维利,现在天气将击败中国人。中国人会意识到,与之对阵的,不是英国佬、美国花花公子,而是优秀的日尔曼战车。”希特勒咆哮。之所以迷信天气,是因为三天前保卢斯在乌拉尔仓库中,缴获无数防寒物资。
“只要控制乌拉尔,俄罗斯的中国人就会被冻死、饿死。而且伏罗希洛夫元帅已经开始向莫斯科挺进,战局非常有利。没有冬衣第13集团军将毫无作为,中国寄予希望的反攻,就会变成缺指的拳头,无力而脆弱。”希特勒在作战地图上疯狂比划,用强有力的动作告诉诸人,自己赞同法肯豪森的看法。
“但是,如果主动撤退,恰恰中了中国人的阴谋。我们不可能在数天内撤过伏尔加河,即便撤到伏尔加河,也无法改变中国第13集团军越过伏尔加河发起进攻的事实。而且撤退途中,德军必须面对四面八方围攻的中国军队。”希特勒表情凝重的强调。“相信我,撤退风险比坚守更大,将会将德军陷入更严重境地,士气低落,防御恶劣,四面楚歌。”
希特勒拿铅笔在地图上划着圈子,每划一个圈子都念一个地名,情绪越来越亢奋。“最终,我们只能疲于奔命。最有利是通过强有力攻击,夺取乌拉尔,死死卡住中国人的喉咙,让中国人主动求和,唯有如此,德国东方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尽管与黄种人终有一战,但现在,我们只需要和平的嫡约,当然,条件由德国拟定。”
希特勒紧信自己不会犯下低劣的战略性错误,多年来,正是依靠对战场的准确判断,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在法国、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