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大结局(上) (2)(4 / 11)
象征天子威仪身份的冠冕。
换好衣裳的太子前往懿坤宫迎奉父皇,隆兴帝与皇后看着身着玄色十二章纹衮服,已经初步流露出帝王威仪的太子,都欣慰的点头笑了,看到儿子长大成人承继祖业,帝后二人真是既欢喜又心酸,这一路走过来,真的不容易啊!
“好,好!”隆兴帝连说两个好,上前向太子伸出手,太子举双手托着隆兴帝的手臂,扶他升舆前往金殿。皇后看着丈夫儿子缓步走远,笑的眼睛都微微眯了起来。
文武百官以及诸方来使都已经候在午门之外,听到静道鞭声响起,所有人立刻整齐化一的跪了下去,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窥礼。之前漠南与东南的两场大捷已经让大燕威扬四海,四夷莫不臣服。
太子扶着隆兴帝,从御道缓步前行至金丝楠木九龙宝座,隆兴帝缓缓坐下,太子则侍立于一旁。文武百官行三磕九拜大礼,山呼万岁之后,隆兴帝缓声叫起。着宗令淳亲王爷宣读正式的禅位诏书。
三辞三让之后,太子才端端正正的跪在隆兴帝面前,由隆兴帝亲手为他戴上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十二旒冕冠。隆兴帝细细的为儿子整理好冕旒充耳与结在颈下的缨,欣慰的笑着将儿子双手扶了起来。
按帝序排列,太子继位后便是大燕仁宗,隆兴帝亲自选了致和二字为仁宗帝号。然后起身毫不犹豫的离开了那张他已经坐了太久太久的金丝楠木九龙宝座。这张宝座从此便是仁宗致和帝的了。
仁宗率文武百官和诸方来使跪送隆兴帝,随着隆兴帝的身影的渐渐走远,大燕仁宗一朝便拉开了序幕。接下的各种仪规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场禅位大殿足足持续了整整一天。新帝仁宗回到东宫之时,已经累的彻底没样儿了。
太子妃率东宫所有人朝贺新君,太子强打精神挥了挥手,只叫太子妃一人留下,其他人全都散去。太子的三个嫔妾垂头退下,每个人心里都不甘极了。虽然太子妃是正妃,理当留在太子,不,理当留在皇上的身边,可是皇上连看她们几个一眼都没有,这让原本心中忐忑不安的三个嫔妾越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了。
这一夜是新君在东宫的最后一夜,明日一早,他就要搬进勤政殿,而太子妃也要搬入承乾宫,为她的册后大典紧张忙碌起来了。
太子妃上前服侍仁宗宽了龙袍,为他按揉着酸痛难当的为肩背,仁宗甚至还小憩了两刻钟,这才算是缓过劲儿。握着妻子的手,仁宗缓缓说道:“我们出去走走吧,明儿就要搬家了,在这里住了十多年,还真有些舍不得。”
太子妃虽然没有太子住在东宫的时间长,可她一嫁给太子就成了东宫之主,东宫对于太妃来说不只是一个居所,而是她心中最看重的家。
夫妻二人默默在东宫走了一圈,才相携回房安置,行过登基大典,他们都不用再持斋戒,总算可以同房了。
次日大朝,仁宗首先为父皇母后上尊号,尊隆兴帝为至诚懿圣威宁武德太上皇,尊皇后为孝慈圣仁庄诚寿恭皇太后。然后便大封有功之臣。一直压着未曾封赏的军功此时正是颁赏的最好时机。
主帅严信被封为卫,定双国公,二子可袭爵,三代之内不降等世袭。正印先锋,睿郡王庄煜加封为睿亲王,世袭罔替,副印先锋忠勇郡王季无忌加封为勇亲王,在漠南立刻在守边卫国大功的季光慎被加封为靖国公兼武德将军,承继老靖国公一脉,除了他们之外,其他所有立功的将军也都按所立军功大小各有封赏。一时之间武将一边各个都喜气洋洋,畅快的不得了。
文官一系看到对面武将们的喜意,心里便有些忐忑了。因为与武将们比起来,他们平日里再尽忠职守,都不会立下那么显赫的功劳。
封赏过武将之后,仁宗便开始颁布对于文官的封赏。如今文官之首便是敏郡王庄炽。当所有的文官听到仁宗宣布晋敏郡王为敏亲王之时,大家心里都踏实了。有敏郡王比着,他们也不会太差。
果然文官没有料错,仁宗按照三月里的吏部考绩,提拔封赏了忠于王事勤政爱民的好官,对于那些疏于政务的官员,仁宗当然不会滥行封赏。自然那些人心里也都明镜似的,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大封群臣之后便是大赦天下,凡大燕境内已定罪之囚犯,只要所犯并非十恶不赦之大罪,皆可降等减刑,等候秋决之人不必被杀头了,服刑之人半数以上都被恩赦出狱回家与亲人团圆。因此恩旨一下,大燕监狱便空了一大半。
仁宗不只是大赦天下,还下旨减免了一年的赋税。这一道恩旨最得民心,当各地百心听到免赋一年的好消息,高兴的都要疯了,他们纷纷涌上街头赶往衙门,想送上万民伞万民折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京城的百姓不敢冲到皇宫金殿谢恩,便都涌入烟花爆竹铺子,不惜血本的大肆购买各种烟花爆竹,要好好的欢庆一回。
是夜,京城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灿烂的烟花,爆竹之声更是响彻云霄。这欢庆之声无处不在,自然也传入了慎刑司的大牢之中。
如今慎刑司大牢里都快人满为患了。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