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部分(3 / 3)
感。他想他可以得一首想象奇特的好诗了,诗名就叫《怀沙》如何?
这时,屈原听到了从他的逍遥斋那边传来的鸡啼。嘹亮悠长的啼叫不多不少正好三声。这便是胡老头在寻呼他了。看看天光,虽无太阳,屈原也知道吃早餐的时候到了。而且,屈原今天要和胡老头夫妇一块儿上大竹林子掰竹笋。掰竹笋是屈原非常喜欢的一项户外劳作。他每年春天都要跟随胡老头夫妇在大竹林子里干上两到三天。他们把成筐的竹笋运回来,然后在整个夏季里,由胡妻把笋片晒成笋干,秋季储藏起来,冬季下雪时在家用它炖兔子肉吃。屈原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存能力所深深感动。所以他乐意享受这种自食其力的快乐。他发现,适当的体力劳动对文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最大的快乐。
屈原手捋着山羊胡须,微微一笑,一步三摇,怡然自得地往回走。
今日屈原不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屈原了。从三闾大夫到遭谗被贬算是死过了一回,从初到这沅湘流域到安乐地隐居在这汨罗江畔,他又算死了一回。一个人死了两回,活得就比较潇洒了。想当初,锦衣玉食,白皮细肉的三闾大夫一夜之间沦为草民,在人生价值上是何等的落差?继而又被押送到这白水茫茫,荒草连天,湿气浸肺,蛇行蝎爬的沅湘流域,无吃无穿无人伺候,他如何能活得下去?屈原是准备一死了之的。幸而他遇上了胡老头。艄公兼农人的胡老头是个哑巴,却是个听觉十分灵敏的哑巴。哑而不聋的哑巴世上少有,屈原好生奇怪,一问,胡妻就滔滔不绝讲开了。原来这胡老头幼时也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只因生母早亡,后母嫌恶他,便用耳屎掺在丝瓜汤里毒害了他,把他变作了一只会听不会说的专供使唤的牲口。胡的父亲色迷心窍,好歹不分,见儿子成了残疾,也无故虐待起来。故尔胡公子逃离了家庭,学种地学驾船,吃尽了人间的万般苦楚,终于重新做了人。屈原听罢心头豁然一亮,前思后想,死意散去。遂收胡氏夫妇为家仆,与其一同过日子。
想不到的是生活的波折消灭了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客,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贵族的生活有了平民生活的反衬,显出了它极端的高贵雅致和奢靡,而广大民众的生活在贵族生活的比照下,它是那么朴实生动充满了原始的活力,这些便成了诗的源泉。乡野村妇市井庸脂俗粉之丑使郑袖在屈原的回想中怎么想象她的美好都不过分,这自然也成了诗的源泉。从前屈原有诗但更多的是有政治有美人,现在屈原只有忧愤、孤寂、思念、回忆与想象——而这一切都是诗。屈原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之所在。他眼看着自己在创造一种华美的文学形式,眼看着大家在传诵,在喜爱,他非常高兴。所以,屈原听到胡老头的信号便安详悠然地往回走。他对胡老头十分满意。胡老头智商极高。胡老头倒真是不用说话。他能够随时随地让公鸡鸣叫,能够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任何事物的真实状态。屈原觉得,有了胡老头,乃是他人生一大幸事。
胡老头和妻子在厨房先吃了早餐。早餐是青菜丝稀饭和米粑。吃罢了,胡老头与妻子一块儿准备箩筐扁担等工具。这时胡妻又开始絮叨,说她那些重复了几百次的蠢话。她说,这个屈大夫,为什么就不能吃了早饭再出去溜达呢?她说,要是稀饭热在火上,青菜就黄了,要是不热,稀饭就凉了。她说:总之我是要吃热饭菜的,我没有那么傻。
胡老头根本不理妻子的茬。但他突然发现了妻子牙缝中醒目的青菜丝。他对妻子指了指牙齿,妻子说:“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