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 (2)(9 / 11)
同!”
“君上方略至当。”李斯一拱手,心悦诚服而愧色犹在,“王绾之于吕学,臣疏忽若此,深为惭愧也!今据君上处置两争之三则方略,臣以为根本在第二则,即以政见歧异待之。既为政见之争,必涉吕学与诸家之道。此,臣之所长也。臣自请主力,与老丞相等一争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当其时!”王贲拍掌大笑。
“听说《吕氏春秋》乃廷尉当年总纂,正当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战。”嬴政一拍案,“然,此事至大,不能廷尉孤军独战。”
“陛下毋忧,我等当妥为谋划。”不期用了新称谓,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与廷尉协力!”王贲蒙毅立即跟上。
“好!两制之争乃华夏根本,务求全胜!”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李斯王贲蒙毅不期然异口同声冒出一句久违了的老秦誓言,一时君臣四人的眼睛都潮湿了。片刻默然,嬴政高喊小高子上酒。赵高捧来四爵老秦酒,君臣四人汩汩痛饮而下,顿时人人一身大汗,同声大笑一阵,便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筹划之时,各署议治的消息也纷纷激荡开来。蒙毅总司中枢,络绎不绝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诸侯为是,以郡县制为非”。蒙毅非但备细阅读了每一份呈报进皇城的议治书,还亲自赶赴丞相府、上将军府、大田令府、司空府、司寇府、内史府、博士宫七大最主要官邸分别听了议治论争,终于对种种纷争大体清楚了。
蒙毅对皇帝的禀报是:归总说,群臣议论多以封建诸侯制为是。其间情形又分四类。其一,丞相府与博士宫之议,一致以吕学为根基,认定封建诸侯为安秦大道。其二,大田令等实际治事官署,则多从经济民生出发,以为郡县制易于凝聚国力民力,易于农耕河渠之通畅,多以郡县制为是。其三,郎中、御史、太庙令、太史令以及诸多皇族大臣,则多从传统出发,认定封建制利于族群血统之稳定延续,故以封建诸侯为是。其四,上将军府与国尉府最为特异,由于王翦蒙恬皆不在咸阳,国尉府又一直由尉缭虚领而无实际长官,故吏员之议颇为别致:大多以郡县制为战时权宜之计,安定天下则当奉行封建诸侯制。
“南北上书到了么?”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书、九原上书,刚刚到达。”
“如何说法?”
“王翦老将军力陈封建弊端,力主郡县制。蒙恬将军亦同。”
“扶苏回来没有?”
“皇长子明日将抵咸阳。君上,如此做……”
“不怕。事关长远,教皇子们听听有好处。”
“那,最好明令皇子们只听不说,持公允之身。”
“不!可以说话。面对如此利害,一个毫无评判的皇子何以立足天下?”
“君上,皇子们尚未加冠……”蒙毅欲言又止。
“准时大朝,放开一争!”嬴政断然拍板,没有理睬言犹未尽的蒙毅。
始皇帝元年五月末,事涉华夏根本的一场创制大论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除了王翦蒙恬与据守陇西的李信,顿弱姚贾等所有的在外大臣与已经有稳定官署的大郡郡守、大县县令,都被召回了咸阳。更有不同者,大殿内皇帝阶下专设了皇子区域,二十余名皇子全部与朝。咸阳所有官署的所有官员,除了有秩吏之下的吏员,举凡官员一律与会。素常宽阔敞亮的正殿,黑沉沉一片六百余人,第一次显得有些狭小起来。卯时钟鼓大起,帝辇在迭次长呼中徐徐推出。高冠带剑的皇帝稳步登上帝座,大朝会宣告开始了。
“诸位,朕即皇帝位,今日首议大政。”
所有的殿门与所有的窗户全部大开,沉沉大殿在盛夏的清晨颇为凉爽。皇帝一身冠带,平静威严地继续宣示着主旨,“天下一统,我朝新开。行封建诸侯,或行郡县一治,事关千秋大计。日前,首议三奏业已发下,各署公议也大体清晰。归总论之,主张依然两分。今日大朝,最终议决,朕将亲为决断。朝会议政,不避歧见,诸位但言无妨。”
“臣,博士鲍自令之敢问,陛下对新治大计定见如何?”
“大朝议政,不当揣摩上意。”皇帝冷冰冰一句回绝了试探。
“臣,博士仆射有奏。”西边文职大臣区后的博士区,昂然站起了掌持博士学宫的周青臣,慷慨激昂道,“皇帝陛下扫灭六国,威加海内,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为千古第一大皇帝也!然则,平海内易,安海内难。天下九州,情势风习各异,难为一统之治。大秦欲安,必得以《吕氏春秋》为大道,众封建。封诸多皇子各为诸侯,辅以良臣,因时因地而推治,如此天下可定也!”
“臣,博士淳于越附议!今皇帝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当继三代之绝世,兴湮灭之封国,使诸位皇子、开国功臣,皆有封国之土,皆有勤王之力!如此封藩建卫,土皆有主,民皆有君,皇帝陛下亦省却治民之劳,郁郁乎文哉!泱泱乎大哉!”这位素有稷下名士声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