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部分(1 / 3)
。
眼看天色渐晚,已到了杨素心出宫的时辰。杜沅沅更觉依依不舍,杨素心也是一脸伤感,几欲落泪。
杜沅沅将她送到顺南门前,杨素心缓缓步向宫门,几番回首,似是欲言又止。杜沅沅强笑道:“娘不必担心女儿,待女儿生产时,女儿会向皇上请旨,要娘进宫陪伴,到时不妨多住些时日。”杨素心听后,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深深地看了杜沅沅一眼,似是下定了决心,紧走几步,径直出了宫门,再不回头。
杜沅沅看着朱红镶着巨大铜钉的宫门慢慢阖上,心中却涌起一阵不祥的预感,这一次的见面,竟似是二人的永诀。
ˇ洪灾ˇ
天业十九年七月孟秋,大齐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天灾。
连天的暴雨,引发了茵罗江江水的暴涨,终于形成了洪灾。肆虐的江水无度的蔓延,一直淹没了南部沿江地势较低的青渝州十六个县。一时哀鸿一片。
洪灾邸报上报到京城,朝野震惊。英帝任命杜子珏为巡察钦差,前往青渝五州赈济灾民,安抚民心。又召集亲信大臣,接连几日在祈阳殿南书房内商议对策,书房内夜夜烛火通明,直到天光。
京城内也是连日阴雨。此时,杜沅沅已怀孕四个月,虽因身形娇小,尚未显怀。但身子日渐懒散,每日里只是呆在怀玉宫内拥被高卧。英帝偶尔偷空来探她,带着青黑的眼圈和不及刮去的胡茬,匆匆叮嘱她几句,又急急而去。
杜沅沅自然知道英帝都在忙些什么,也明白其中的关系厉害。这一件关系着民生的大事,如果弄得不好,极有可能引起民怨沸腾或瘟疫流行。而且,作为一个现代人,她也看过不少关于救灾抗洪的报道。因此,杜沅沅的脑中还是有一些救灾的点子。但是,她现在毕竟是一个宫妃,贸然出头,只会背上“干政”的罪名。她当然也不能私下里知会英帝,如此做,说不定会引起英帝的怀疑。一个娇弱的尚书府小姐,怎么可能知道这等水利土木之术。
杜沅沅考虑了几个晚上,终于让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将所知道的救灾之法,写成短笺,做成三只不同颜色的锦囊,交刘旺偷偷带给了杜子珏。并暗中传话一句,开启锦囊需按一定次序,此中所列,希望能对他此行有所助益。
杜子珏收到锦囊已是启程前夕,因时间紧迫,未及细看,仔细塞入行囊之内。便带着数人出了京城,因事关紧急,此次南行,一行人均弃车骑马。一路马不停蹄,直奔青渝而去。
越向南走,雨势越急。杜子珏等人刚进青渝地界,便见房倾屋倒,农田都已沦为泽国。不时可看见扶老携幼逃难之人,到处是一派凄凉景象。
一行人进了青渝州府涒城,尽管有了心里准备,杜子珏还是被吓了一跳。只见城内挤满了逃难人群,到处一片狼藉。空气污浊,充斥着难闻的气味。
众人进了设在涒城的青渝州衙,时任青渝知州的张仲远急忙出门来接。杜子珏也不客套,首先问了城中所见。张仲远一脸无奈,“逃难灾民越来越多,条件有限,确实已无法安置。近日,已不断有人病倒。”杜子珏心中一凛,如此境况,只怕会演变成瘟疫。当务之急,恐怕是安置灾民要紧。
天色已晚,杜子珏顾不得用饭,坐在房内只是凝神苦思。猛然想起临行时塞入行囊之中的那三只杜沅沅所赠的锦囊。不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从行囊中随手取了第一只红色锦囊。凑着烛火,只见那只织锦缝制的锦囊玲珑小巧,针脚细密,做得十分用心。
杜子珏将锦囊袋口的丝结打了开来,取出一方小小的短笺,只见上面只有寥寥数行,页首用娟秀的蝇头小楷写着“救人篇”三个字。杜子珏急忙细看下文,未及读完,已是拍案叫绝。杜沅沅给他的短笺内所列的全部都是灾民安置之法,除了少数与他不谋而合之外,有些竟然是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方法。比如,将患病百姓单独隔离,保证用水清洁,免费施药,以防止瘟疫流行;为流离失所百姓集中搭建临时住所,发放衣物粮食,以安抚民心等等。
第二日一早,杜子珏便带人在城内依法实施,同时责成张仲远派人奔赴州属各县,照此执行。一连过了几日,虽洪水仍未退却,但民心稳定,未造成大的动荡。
这边安置了灾民,稳定了后方,那边便是治洪了。杜子珏一连数日都带人查看沿岸大堤。此时雨势未歇,江水汹涌,随时都有再度溃岸破堤的可能。杜子珏毫不犹疑,又取出第二只黄色锦囊。只见这只锦囊内的短笺页首上写着“治水篇”三个字。同样只有寥寥数语,却同样让杜子珏哑然惊叹。“治水篇”里只列了三款,其一是动员全州百姓,号召其自觉筑堤防洪,保卫家园;其二是沿江设哨,做到提前预警;其三是抓紧加固薄弱堤坝,防止造成大的水患。
杜子珏越看越是讶异,这上面所提的桩桩件件,俱都合情合理。而且从“救人篇”和“治水篇”相结合可以看出,杜沅沅的侧重点放在了民心上面,一个深闺女子竟然能参透这一点,俨然有一国之君的风范。杜子珏对杜沅沅愈发迷惑起来。
如此过了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