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部分(2 / 3)
上竟有些愤然之色,“大逆不道?只怕要问一问金銮殿上的那个皇帝了。”
杜子珏站起身,凭水而立,夜风翻卷着他的衣袂,看在身后杜沅沅的眼中是异样的孤寂和清冷。“我讲个故事给你听。”他的声音低沉委婉,缠绵着夜风,纠结着月影,似乎夹杂着百年的风尘,幽幽而来。
二百多年前,东方无极山中隐居着一位灵枢老人。据说,那位老人上知天文地理,下通五经八卦,有着经天纬地的不世之材。江湖间传闻,老人是南星转世,虽然神鬼之说不足为信,但从中也可看出灵枢老人的确不是普通人物。
灵枢老人膝下有四大弟子,皆是幼年入门。他十分钟爱这几个弟子,以千年墨岩中的精铁铸成宝剑四把,分别命名为“湛锷”、“映辂”、“韬精”、“茉渂”,作为弟子们的佩剑。而他的这几名弟子也的确是人中龙凤。大弟子沉静稳重,二弟子心窍玲珑,三弟子智勇兼备,四弟子聪灵敏慧,可说是各有所长。对于这几个弟子,灵枢老人的评价似乎更为中肯,“人非美玉,固有瑕疵,首徒瑕在沉稳有余,次子瑕在过于狡变,三子瑕在偏重情义。若一概论之,成大器者,首推三子。”
“为何没有评价四弟子?”杜沅沅听到这里,好奇问道。杜子珏微笑,“因为名闻天下的灵枢老人的四弟子是个女子,而且她是灵枢老人的女儿,自然不便于评价。但是,据传这个小师妹灵秀非凡,丝毫不逊于男子。”
无极山乃方外名山,远离尘世,景物绝佳。山中的习艺岁月,平淡幽静,与世无争。灵枢老人的四个弟子也从垂髫小儿长成了弱冠少年。由于他们自小便在一处,自然是情同手足,感情非比寻常。但是,毕竟是男女有别,师兄弟三人对小师妹则有了另一种情感。只是大师兄深沉内敛,从不外露,故而,只有二个师弟争相在小师妹面前讨好,以博其好感。但小师妹对三个师兄一视同仁,谁也摸不到她的心思。
那一年冬日,小师妹独自到山顶赏雪,不想一时失足,跌落到山谷之中。三个师兄闻讯后,拼命寻找。也是天意使然,人竟然让三弟子先寻到了。彼时,小师妹已伤了脚筋,无法行走。三弟子背着小师妹,冒着漫天大雪,走了一整夜,终于走出了山谷。虽然三弟子差点去掉了半条性命,可是因此也获得了佳人的芳心。
其他两个弟子知道这件事后。大弟子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为人更加深沉,每日只是习武练功,话也不多说半句。而二弟子只怔怔说了一句,“何以你有如此好的运气。”便雨过天晴,与三弟子交好依旧,似乎什么都未发生过一样。
又过了几年,正是隋朝之末,炀帝暴政,信佞疏贤,骄奢淫逸,加之灾年饥馑,百姓困苦,人心思反。灵枢老人虽身居无极山中,但却心怀悲天悯人之心,遂派了几个弟子下山。凭着“灵枢老人弟子”这个极有号召力的名号,三个弟子各拉起一支义军,纷纷举起了反隋的义旗。
大弟子转战东南,以“鹤”为记;二弟子在西北,以“鹰”为记,三弟子和小师妹在中原,以“雕”为记,三支队伍遥相呼应,共同以“轻徭薄赋”为号,深得百姓拥戴。但是,因为三个弟子迥异的性格,也造成三支义军不同的结局。就如当年灵枢老人预言的那样,大弟子战术稳重有余,却失之灵活,一直游斗在东南地区,未能有大的建树。二弟子心智多变,颇多猜忌属下,虽也攻占了大片土地,但所率义军向心力不足,影响了战术的发挥。唯有三弟子,机敏睿智,任人唯贤,战术上纵横捭阖,颇有王者之风,很快就占领了大隋的半壁江山。后来,大弟子与二弟子的二支义军也都归并到三弟子的麾下。这支队伍的声势越来越大,攻城略地,最终直逼隋都城下。
杜沅沅听得心旌摇动,不能自己,禁不住问道:“后来呢?他们攻下都城了么?”听到杜沅沅的问话,杜子珏看着湖中摇曳的月影,面上显出奇特的神色,似是欣悦,又似是悲愤。良久,才回过头来,一字一顿道:“他们的确是攻进了都城,但是,带兵长驱而入的却不是三弟子,而是二弟子。”杜沅沅一阵哑然,心念转了又转,迟疑道:“那二弟子莫非一直别有居心?”杜子珏的声音似已有了恨意,“他本就是个狼子野心的人。”
原来,二弟子表面上豁达大度,其实,却是个狡诈机变,心量狭窄的小人。自三弟子和小师妹定情起,他便怀恨在心。加上三人虽同时带起义军,但三弟子成就却远远在他之上。待后来三支义军合并时,三弟子俨然成了统帅。因此,二弟子已经不能再容下三弟子,他对这个自小一起长大的师弟竟然起了杀意。
二弟子是个极有心计的人。他先以重金贿赂了军中诸多大将,暗中将三弟子的权柄架空。然后偷偷备下了毒药--蚀心散。同时,模仿三弟子的笔迹和口吻准备了一封书信,大意是一直不愿过这种打打杀杀的日子,又自认才能有限。如今大事将成,便将一切托付给二师兄,自己则去纵情山水。他的目的便是毒杀师弟,毁尸灭迹,造成三弟子悄然远走的假象,从而将一切据为己有。
在攻城的前一夜,军中大帐摆下酒宴,为明日最后一战壮行。二弟子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