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再见吧,巴学园(2 / 7)
社会中去啊!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叹息和悲凉。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在这本书里也写到过,那就是先生经常说的: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先生热爱大自然,他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另外,他也喜爱真实的自然界,据先生的小女儿美代回忆,在她小时候,父亲总是说:
“让我们去寻找一下自然界中的节奏吧!”
一边这样说着,一边带着她出去散步。每当这个时候,先生总是喜欢走到有大树的地方,静静地观察着大树的枝叶迎风摇动的样子,先观察一根树枝,再看它上面的一枝,再看摇动着的树叶,还有它们和树干的关系。仔细地观察风强弱不同的时候,树叶的摇动有什么差异。如果不刮风的时候,先生则会久久地站在那里,仰望着大树的繁枝密叶……不光是看树木的时候如此,据美代说,先生对河流也有这种情怀,他每次到附近的多摩川的时候,总是忘情地看着水流,好像永远也看不够似的。
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在战争期间,这么自由的小学,为什么会得到文部省①和国家的许可而存在呢?详细的情况,我直到现在也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原因是,小林先生不喜欢宣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媒体敬而远之。即便在战前,先生也从来没有让人拍摄过学校的照片,没有宣传过“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再加上巴学园的全校学生加起来还不足五十人,这么一所小学校,并不惹人注意,所以能够安全地存在下去。
我们这些巴学园的学生,不管自己是哪一个年级的,每年的十一月三日—就是巴学园开精彩的运动会的那一天—我们就会借用九品佛寺庙中的房间,大家聚到一起,度过快乐的一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大家都已经年过四十,转眼就快五十岁了,都已经为人父母,但是,大家还是互相称呼着“朔子”、“大荣君”,和小时候完全一样。我们能够这样亲密地交往着,也是小林先生留给我们的礼物。
我从以前的小学退学的事情,也是真的。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像宣传艺人的事啦,桌子盖子的事啦,都是后来妈妈告诉我的。但是我心里总觉得“嗯?我难道是一个这么差劲的孩子”,还半信半疑的。然而,五年前在我主持的电视节目《奈良的早晨》中,作为嘉宾出席这个节目的,竟然是我退学的那所小学的一位女老师!当时她是我的隔壁班(也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听了老师的讲述,我非常惊讶。老师的话是这样的:
“彻子当时是隔壁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有事到教师办公室去,就让学生们上自习,我在走廊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看到你站在走廊里。而且,当我走过时,彻子总要叫住我,问:‘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了吗’、‘老师讨厌宣传艺人们吗’。你这样问我,我实在很难回答。所以到后来,我即使有事要去办公室,也要先开门看一看,如果彻子站在那里的话,我就不去了。你的班主任老师,经常在教师办公室里对我抱怨‘怎么会那个样子呢’。所以,后来你出现在电视上的时候,一看名字,我马上认出是你来了。因为虽然事隔多年,我还清清楚楚地记着你上一年级时候的事……”
“被罚站”这件事,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不禁大吃一惊。望着这位一大早就赶来参加电视节目、满头白发的温和的老师,我想像着她年轻时的样子,又想到自己那时候,明明被罚了站,还要刨根问底的“好奇的彻子”的样子,不禁有些好笑,同时,我也终于相信“退学了”这件事,的确是真的。
在此,我想对我的母亲,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感谢。因为,直到我二十岁之后,母亲才告诉我曾经退学这件事。
满了二十岁以后,有一天,母亲问我:
“那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换一个学校,你知道吗?”
“嗯?”
我不明所以,妈妈轻描淡写地说:
“其实是退学了。”
如果,当我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时,妈妈就对我说:
“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
那样的话,当我第一天走进巴学园的时候,会是多么沮丧而又惴惴不安啊!那生着根的校门,电车教室,在我眼中,肯定不会是那样有趣了。能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我实在是很幸运。
因为当时处在战争期间,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巴学园的照片。在仅存的几张照片中,最有趣的是毕业典礼上的照片。毕业生照相的时候,一般都在礼堂正面的台阶上,大家一边嚷着“照相啦!照相啦”,毕业生们就排好队,但是在校生也想跟着一起照,就从这儿那儿地露出脸来,结果照出来的相片都弄